早產兒弱視風險控制  掌握三大關鍵:1歲前追蹤ROP、3歲第一次視力檢查、3-6歲弱視治療黃金期

早產兒弱視風險控制 掌握三大關鍵:1歲前追蹤ROP、3歲第一次視力檢查、3-6歲弱視治療黃金期

根據內政部人口統計數據,2023年全年新生兒13萬5571人,再創新低,而早產兒比例卻有上升趨勢,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我國每10名新生兒當中就有1名是早產兒;另外,台灣幼兒園孩童弱視盛行率為5.33%,表示100位孩童當中至少5位有弱視的情況。參考以上數據,早產兒弱視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家長須特別關注的議題。

癌症病人福音!  中醫介入降低化療副作用  醫證實「6症狀」有感緩解

癌症病人福音! 中醫介入降低化療副作用 醫證實「6症狀」有感緩解

癌症病人因「化療」而引起的副作用,竟可以透過中藥介入加以緩解?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許晉嘉醫師表示,曾收治一名57歲攝護腺癌患者,先前執行過根除性手術、荷爾蒙治療及放射線治療,但因骨轉移與攝護腺特異抗原(PSA)指數異常,從而開始執行化學治療,經使用抗腫瘤藥物後PSA逐漸穩定控制。

全台耳鳴比例破15%!單側耳鳴比雙側更危險?醫:3大危險耳鳴症狀勿輕忽

全台耳鳴比例破15%!單側耳鳴比雙側更危險?醫:3大危險耳鳴症狀勿輕忽

常常「耳鳴」卻找不到病因?耳鳴一般是外界無聲響發生時,個體聽到尖銳、轟鳴或是與心跳同步的脈動聲。根據統計台灣每五人有一個人曾有耳鳴問題 ,成年人耳鳴的盛行率高達15-20%,是最常見的耳鼻喉科就醫原因之一。

下背痛並非小問題!  20歲女一檢查驚曝:腰椎竟「提早老化」

下背痛並非小問題! 20歲女一檢查驚曝:腰椎竟「提早老化」

年輕族群別以為下背疼痛只是小問題!若無積極治療恐使腰椎「提早老化」,甚至引起椎間盤狹窄的風險。奇美醫院一般醫學外科主任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洪翊傑醫師表示,此前曾收治一名20歲年輕女性,2年前開始出現右側下背疼痛症狀,就近於復健科診所接受藥物及復健治療,但疼痛狀況仍未見好轉。

不是落枕!  脖子痛好不了竟是「斜頸症」發作? 醫曝:1治療可幫助大幅減痛

不是落枕! 脖子痛好不了竟是「斜頸症」發作? 醫曝:1治療可幫助大幅減痛

脖子一轉就痛、只能歪頭,小心是斜頸症惹禍!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陳智光醫師說明,斜頸症多好發於40歲後,除了脖子「歪歪的」,還會伴隨痙攣、顫抖、及中重度疼痛,日常行動因而受阻,對於情緒、社交能力亦有嚴重影響;就連金馬影帝李康生都身受其害。

吃止痛藥也沒用! 「慢性疼痛」為何會發生?  醫:忍超過3個月恐釀大禍

吃止痛藥也沒用! 「慢性疼痛」為何會發生? 醫:忍超過3個月恐釀大禍

「太會忍痛」不僅對健康毫無益處,甚至容易釀成「慢性疼痛」,嚴重影響生活作息?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黃鈺涵醫師受訪表示,國人處理疼痛的習慣,大多先吃止痛藥為主、或是乾脆直接忍痛而不肯就醫。長期下來若導致慢性疼痛且無法緩解,便需要疼痛科醫師加以介入。

每10人就有1.5人不孕! 中醫調體質+西醫試管療程  扭轉準爸媽壞「孕」氣

每10人就有1.5人不孕! 中醫調體質+西醫試管療程 扭轉準爸媽壞「孕」氣

據世衛組織(WHO)公布調查發現,全球約有15%的成年人有不孕症的困擾,可見不孕症遺害遠比大眾所想地更加嚴重。台北宜蘊中醫診所院長陳玉娟醫師表示,不孕症的成因眾多,女性方面如卵巢早衰、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肌腺症、輸卵管阻塞、骨盆腔感染等;或男性出現精索靜脈曲張、精蟲數目不足、精蟲活動力不足以及精蟲型態異常,都可能導致不孕的狀況出現。

夏天狂吹冷氣恐吹出8種毛病!  醫曝6招改善措施:善用這裝置還能幫助省電

夏天狂吹冷氣恐吹出8種毛病! 醫曝6招改善措施:善用這裝置還能幫助省電

夏天長時間吹冷氣,竟會吹出「冷氣病」、導致一連串的身體問題?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許晉嘉中醫師表示,此前診間有1名6歲男性孩童,因異位性皮膚炎及鼻過敏到門診治療,治療後原已相當穩定,數月未再發作。豈料近日回診時,媽媽表示男童最近皮膚又開始搔癢、症狀開始復發。

針灸好處不只止痛? 中醫師列「8大妙用」:有望改善濕疹、鼻過敏問題

針灸好處不只止痛? 中醫師列「8大妙用」:有望改善濕疹、鼻過敏問題

煩人的痘痘問題、面部疤痕,甚至是皮膚疾病如濕疹,竟可透過「針灸」療法加以改善?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許芳綺中醫師表示,診間有一28歲患者,自青春期以來就很容易長痘痘,近2個月症狀更嚴重,且合併面部出油的狀況,大大影響外表與生活品質。

運動是緩解憂鬱症最佳解?  研究聲稱:效果比藥物、認知療法高1.5倍

運動是緩解憂鬱症最佳解? 研究聲稱:效果比藥物、認知療法高1.5倍

心理疾病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尤其歷經3年新冠疫情,居家隔離時期形成的壓力與孤獨感,對特定族群而言或許難以抹滅。不過,權威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刊載研究認為,日常採取具一定強度的「體育活動」,或許有機會逆轉高壓力與心理疾病帶來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