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 - 潮健康

免疫治療

淋巴瘤復發剩半年可活? 三線免疫治療「雙特異性抗體」納健保,每年可省4百萬藥費

淋巴瘤復發剩半年可活? 三線免疫治療「雙特異性抗體」納健保,每年可省4百萬藥費

今年八月起健保將「雙特異性抗體」納入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第三線給付。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黃泰中秘書長表示,此為癌症治療新突破,提供復發或難治性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病友及時治療選項。相較於CAR-T細胞治療,雙特異性抗體無醫院限制且可即時施打,能活化免疫T細胞、精準攻擊癌變B細胞,狀態完全緩解者,可維持超過兩年半無復發狀態,突破平均存活期僅半年的困境。

閱讀更多 »

終結肺癌「同病不同命」! 第一線「免疫+標靶」治療納給付,每年替癌友省2百萬藥費

肺癌連續多年居十大死因之首,死亡與發生率均為第一。為強化治療資源,健保署自2025年6月起放寬給付,針對無基因突變之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提供PD-L1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第一線治療,無需檢附PD-L1表現量即可申請。專家指出,此合併療法可顯著提高控制率並延長存活期,為健保接軌國際、補足治療缺口帶來重大進展。

閱讀更多 »

子宮頸癌潛伏期達20年! 國人發生率難降  抹片、HPV篩檢皆需落實

子宮頸癌潛伏期長達10-20年,早期無明顯症狀,國健署推動抹片與HPV篩檢,但國人發生率仍難降。東亞婦癌研究團體賴瓊慧教授指出,2030年目標包含90%女孩15歲前接種HPV疫苗及落實定期篩檢,65歲女性更需提升篩檢意願,助阻斷癌變進程。早期子宮頸癌治療五年存活率達九成,晚期患者則可藉化療、免疫治療及新型抗癌藥物,改善復發與死亡風險。防癌需重視安全性行為、疫苗接種與篩檢檢查。

閱讀更多 »

議員許家蓓罹「最惡婦癌」病逝! 子宮內膜癌如何預防? 醫揭10大高風險群

台北市議員許家蓓因子宮內膜癌病逝,婦科惡性癌症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專家提醒應關注高風險族群,包括肥胖、糖尿病、未生育者及長期雌激素刺激的女性。子宮內膜癌常以不正常出血為早期症狀,及時就醫檢查十分重要。手術是主要治療方式,早期發現有較高治癒率,並可減少復發風險。為降低風險,應保持健康體重,避免高熱量飲食,並定期檢查和回診追蹤健康狀況。

閱讀更多 »

「這族群」肺鱗癌風險增!免疫標靶接力治療 力拚存活

根據國健署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肺癌已取代大腸癌成為「新癌王」,其中與吸菸相關的鱗狀細胞肺癌(肺鱗癌)尤為突出,主要影響50至60歲中壯年男性。義大醫院胸腔內科陳鍾岳主任指出,肺鱗癌的治療選擇較肺腺癌少,但近年健保開放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為患者帶來希望。當第一線治療產生抗藥性後,第二線口服標靶藥物成為一個便利且副作用較少的選擇。

閱讀更多 »
成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更棘手?   醫:骨髓移植前用「這治療」介入  有望爭取較好預後

她疲倦到連登階都困難 一檢查竟是「急性血癌」! 醫示警:合併「6大徵兆」快就醫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在我國2021年男女癌症死亡排行中排名第十,為一種高致命性、低存活率的血癌。初期症狀不典型,但病程發展卻異常快速,數週就可能造成生命威脅。其好發於兒童患者,但相較於癌童有高達85%以上的治癒率,成人患者因治療難度較高,復發風險高達7成。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