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癌症死亡不敗首位:肺癌年死亡數破萬 症狀、原因、篩檢族群一次看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傳出因肺腺癌過世,肺癌為十大癌症死亡人數首位,與肝癌蟬聯一、二位長達42年,更是男、女性之第一大癌症死因,根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結果,因肺癌死亡人數達10,040人,每10萬人口死亡率為42.8。依發生位置來區分,肺癌大部分發生於支氣管上皮細胞,多好發於中老年人,以男性居多,但近年女性不抽菸而罹患肺癌者則有持續增加的態勢,恐與環境污染源及二手菸等原因有關。
總統府資政辜寬敏傳出因肺腺癌過世,肺癌為十大癌症死亡人數首位,與肝癌蟬聯一、二位長達42年,更是男、女性之第一大癌症死因,根據衛福部110年死因統計結果,因肺癌死亡人數達10,040人,每10萬人口死亡率為42.8。依發生位置來區分,肺癌大部分發生於支氣管上皮細胞,多好發於中老年人,以男性居多,但近年女性不抽菸而罹患肺癌者則有持續增加的態勢,恐與環境污染源及二手菸等原因有關。
墜入愛河總令人欣喜若狂、感到歡愉,但分手後主觀感受到的「心碎感」,確實可能傳遞至身體,造成實質意義上的「心碎」。劇烈壓力造成的身體傷害,往往與「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分泌有關。
確診後滿心期待與另一半相聚,想要享受「魚水之歡」的當下,卻發現自己突然「不想要」。這真的有可能發生嗎?權威期刊《Nature》子刊物《Nature Medicine》指稱,除了疲倦、腦霧、失眠、嗅味覺改變等常見後遺症外,「長新冠」也可能導致性慾低落、性功能障礙等問題。
天氣逐漸轉涼,不少民眾在年末時齊聚各大餐廳慶祝,其中火鍋更是許多台灣人的心頭好。亞東紀念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兼心臟血管內科專任主治醫師杜宗明醫師於受訪時指出,大啖火鍋美食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實是「一大地雷」,病人如何在享用美食與保持健康取得平衡,將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不少患有過敏的民眾會服用「抗組織胺」藥物緩解症狀。不過,為何某些抗組織胺藥物服用後,特別容易產生嗜睡感、但有些好像又不會?衛福部食藥署與郭建宏藥師,共同為民眾說明不同抗組織胺藥品的特性及使用注意事項,以及發生緊急症狀時的處理方式。
開車時若出現「突發心肌梗塞」,應立即停止行駛,否則將導致嚴重事故?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邱一騏醫師表示,日前一名68歲患者自新竹返回台南時,當下出現胸痛不適症狀。因返家心切,吃了幾顆舌下錠趕著上路,開上國道不到10分鐘就出現強烈胸痛、呼吸困難及暈眩等症狀。因北部沒有熟悉的醫院,所以強忍不適開了百里撐到台中急診就醫。經診斷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幸好急救過程相當順利,才能撿回一條命。
過去30年,癌症治療的進步提高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並使更多的人在接受治療後多年不再復發。但癌症治療有時會導致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稱為「心臟毒性」。自癌症康復後的患者,可能要面對因為化療誘導的心臟毒性所引起的心臟損傷,其症狀可能降低生活品質,並增加心臟相關的死亡風險。
雖然感染新冠病毒多為輕症與無症狀,但是確診康復後「長新冠」(Long-COVID)的後遺症問題,可能持續長達半年甚至一年以上。若是確診期間有使用「清冠一號」等中藥方,由於藥屬性偏涼,容易讓腸胃虛弱族群出現輕微腹瀉,此時補充適量的高麗蔘可進行平衡溫補,緩解用藥之不適。至於痊癒後有相關身體症狀,高麗蔘亦能補充五臟陽氣、止吐解渴、促進血液循環,可作為染疫後調理之用。
確診Omicron雖然症狀較輕,但患者仍可能受「長新冠」(LONG COVID)的各種症狀所苦?英國國家健保署(NHS)資料指出,某些新冠肺炎個案會在感染痊癒數周後持續發生各種症狀,稱之為「長新冠」。雖然大多數人會在數天或數周內好轉,但長新冠的發生似乎與確診時病情嚴重程度無關。
近來幾週,台灣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不斷上升,也有許多人在家隔離或是自主防疫。確診的人,有的是無症狀,而更多的人是有一些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情況,像是嚴重的喉嚨乾痛、咳嗽並有許多痰液分泌物、發燒疲倦和鼻塞流鼻水的患者也都不在少數。當然如果有下呼吸道症狀的患者,呼吸急促、胸悶或是進一步更不舒服的患者,則需要醫院方面的介入。
心臟衰竭是指心臟收縮功能或舒張功能變差,引起呼吸困難、水腫等症狀表現。心臟衰竭在已開發國家的盛行率約1-2%,大於70歲以上族群約有10%患有心臟衰竭。統計顯示,65歲以上因呼吸困難就醫的患者,每6人就有1人被新診斷為心臟衰竭。55歲男性一生中患有心臟衰竭比例為33%,女性則為28%。哈佛大學醫學院指出,心臟衰竭是65歲以上族群住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心臟衰竭主要有兩大類型,第一類是「左心室衰退」的心臟衰竭(HFrEF),左心室變大後會使心臟不夠力,無法供應足夠的血液到身體其他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