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喉嚨痛如刀割! 怎麼吃最能幫助康復? 營養師揭:「6食物」兼顧營養又好入口
近期新冠、流感、腺病毒等感染源輪番肆虐全台,「百毒齊發」的狀況下不僅可能導致交叉感染,農曆新年期間的人流往返,亦可能導致國內爆發一波「染疫潮」。不少民眾染疫後出現喉嚨「如同刀割」般劇痛的症狀,簡鈺樺營養師曾受訪指出,要避免喉嚨痛症狀加劇,「3種食物」必須斟酌食用。
近期新冠、流感、腺病毒等感染源輪番肆虐全台,「百毒齊發」的狀況下不僅可能導致交叉感染,農曆新年期間的人流往返,亦可能導致國內爆發一波「染疫潮」。不少民眾染疫後出現喉嚨「如同刀割」般劇痛的症狀,簡鈺樺營養師曾受訪指出,要避免喉嚨痛症狀加劇,「3種食物」必須斟酌食用。
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的主要傳播方式是通過飛沫傳播,當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攜帶細菌的飛沫釋放到空氣中,其他人吸入這些飛沫後可能感染該細菌。
常用止痛退燒藥「普拿疼」傳出缺貨,不少民眾到藥局買藥卻撲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證實有大量收購普拿疼的情況。新光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柳朋馳受訪指出,普拿疼主要成份為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大部份經由肝臟代謝,成人一天攝取超過4公克以上,就有一定程度的肝毒性風險。
隨著國內新冠疫情有回升趨勢,確診人數又逐漸增加,許多人可能選擇就醫或自行到藥局購買藥品服用。食藥署提醒民眾,用藥後如果出現紅疹、眼睛不適或紅腫等症狀,就要注意自己可能是藥品過敏。不過,民眾該如何識別藥品過敏的症狀?發生藥品過敏時,又該如何處理?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各地陸續有染疫患者出現諸多持續的身體不適症狀,目前醫界稱之為「後新冠」或「長新冠症候群」。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王志堯醫師表示,目前兒童患者在這方面的資料甚少,而我國至4月期間才開始有新冠病毒在社區大幅度流行。其中,約有20%屬於青少年及兒童,該族群有10-30%的機會出現長新冠症候群,影響日常生活及課業學習。因此長期照護值得國家與醫界長時間關注。
指揮中心宣佈「快篩陽等同確診」擴大施用一般民眾,預計將有更多確診個案需要進行居家隔離照護,如何減少家戶感染風險?光田綜合醫院沙鹿總院感染科主任楊清鎮醫師受訪表示,輕症確診者在家照護時,應多注意飲水、休息,隨時覺察是否有症狀變化,避免延誤就醫時間。
建議大家準備消炎止痛藥、止咳化痰藥、流鼻水鼻塞的抗組織胺類藥物。也建議可以使用一些局部噴劑,像是咽喉的殺菌消炎或止痛消炎類噴劑及口含錠,可以幫助劇痛的患者能有很好的緩解效果,避免疼痛去影響吞嚥進食,造成恢復力的下降。對於快篩陽性的輕症長輩,除了一般的上呼吸道症狀之外,還是要特別注意他們的呼吸型態、心跳、血壓和血氧以及意識的變化狀況。如果有出現呼吸急促、心跳過快的心悸感、血壓異常上升大於160mmHg、血氧降低或是意識出現模糊的狀況,都是有可能轉成重症的情形,需要進一步密切注意,甚至是送醫。
確診後「喉嚨劇痛」,要避免吃哪些食物加重症狀?簡鈺樺營養師受訪指出,首先建議避開「清脆鬆脆」的食物,例如地瓜片、薯片、餅乾,較容易刺激或吞嚥時因輕脆質地,引發疼痛感。另外,也建議避開營養學分類「酸性」的食物,特別是酒精。天然食物柑橘、蕃茄等也建議不可過量。喉嚨痛時最好也避開「甜食」。
近來幾週,台灣新冠肺炎的確診人數不斷上升,也有許多人在家隔離或是自主防疫。確診的人,有的是無症狀,而更多的人是有一些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情況,像是嚴重的喉嚨乾痛、咳嗽並有許多痰液分泌物、發燒疲倦和鼻塞流鼻水的患者也都不在少數。當然如果有下呼吸道症狀的患者,呼吸急促、胸悶或是進一步更不舒服的患者,則需要醫院方面的介入。
本土確診病例逐日攀升,雖然當局已決定與病毒共存,但新聞每日不斷播送的確診數字,著實令許多民眾產生恐慌感。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林巧梅醫師提醒民眾, 避免染疫的基本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有其必要;倘若得知自己確診亦無須過度恐慌,可視為與病毒對抗而獲得暫時免疫的過程。
本土疫情確診數連日突破5萬人,中醫處方藥「清冠一號」詢問度與日俱增。新光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黃奎祐醫師受訪表示,清冠一號基本上以清熱解毒為主要功用,方劑內容是根據「荊防敗毒散」調整,可幫助提升抗發炎、讓病勢得到良好控制。
本土Omicron疫情持續延燒,根據指揮中心資料顯示,3月27日至4月9日期間已累積4,270人確診。不過,施打疫苗後的患者大多為「輕症」,導致確診病毒與感冒症狀難以分辨,民眾更對何時需要「快篩」感到無所適從。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感染Omicron病毒的患者當中,常見的症狀為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水、頭痛以及疲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