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狀酷似感冒!嬰幼兒染RSV恐致重症「細支氣管炎、氣喘」風險增加,醫籲:預防接種很重要
RSV對一歲以下嬰兒威脅極大,住院率為流感16倍,尤以早產兒、心臟病嬰兒風險更高。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志榮教授指出,RSV無疫苗且全年流行,易釀細支氣管炎並提高日後氣喘風險。目前預防方式為單株抗體注射,長效型可提供五個月保護力,建議嬰兒出生後與醫師討論接種。家長應結合口罩、洗手與疫苗接種,全面守護嬰幼兒健康。
RSV對一歲以下嬰兒威脅極大,住院率為流感16倍,尤以早產兒、心臟病嬰兒風險更高。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陳志榮教授指出,RSV無疫苗且全年流行,易釀細支氣管炎並提高日後氣喘風險。目前預防方式為單株抗體注射,長效型可提供五個月保護力,建議嬰兒出生後與醫師討論接種。家長應結合口罩、洗手與疫苗接種,全面守護嬰幼兒健康。
RSV感染可能是新生兒住院的主要原因,住院率比腸病毒高出7倍,冬季更是高峰期。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醫師示警,RSV可迅速破壞呼吸道,導致嚴重肺炎、心肌炎及器官衰竭,部分個案痊癒後仍可能引發氣喘等長期健康問題。目前,針對高風險早產兒或心臟病童,健保已提供單株抗體施打,有效減少重症風險。醫師建議家長勤洗手、減少公共場所接觸,並考慮單株抗體接種,全面守護嬰幼兒健康。
「歌神」張學友來台演唱,卻不幸於演出前數小時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不得不宣布緊急停辦演唱會,讓無數歌迷為之扼腕不已。台大兒童醫院前院長、小兒科教授黃立民醫師對此表示,RSV感染族群涵蓋各年齡層,尤其脆弱族群如長者、幼童更要留意重症風險。
根據110年衛生福利部的統計結果顯示,女性乳癌發生率不僅居冠,在癌症死亡率的排名當中更是排名第四;若輕視症狀或延誤治療導致遠端轉移,恐將對女性患者的生命造成嚴重威脅。馬偕紀念醫院乳房中心張源清主任表示,乳癌患者併發遠端轉移,約有65-75%發生在骨骼,值得女性乳癌患者關注,及早治療是守護患者生活品質與預後的關鍵之一!
因應後疫情新興傳染病的可能變化,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舉辦「2022 年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暨預防研討會」,引言人王復德理事長表示,台灣自2002年SARS疫情中獲得寶貴經驗及每年預防演練,在新冠疫情期間發揮顯著成果。隨著防疫政策從嚴格清零走向與病毒共存的全球趨勢,指揮中心也宣布放寬配戴口罩等防疫規範,似乎在可預期的未來,人們有望恢復正常生活。
打完疫苗或確診COVID-19,會讓「偏頭痛」發作情況變嚴重?小心只吃止痛藥恐「愈吃愈痛」還會藥物成癮!美國偏頭痛基金會指出,偏頭痛患者確診新冠病毒後更容易出現長新冠症狀,且頭痛次數在1-2月之內可能增加為每月10-15次。醫師提醒,偏頭痛誘發因素眾多,環境、遺傳、食物,壓力、睡眠、氣候都與偏頭痛有關。每周偏頭痛發作1次以上,建議及早至神經內科就醫。
人體運動後產生的乳酸一般被認為是代謝廢物,卻可能對腫瘤免疫治療有幫助?一篇刊登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宣稱,乳酸能夠增加CD8+ 毒殺T細胞的幹細胞特性,並增加抗腫瘤免疫力。乳酸真的能增強癌症的免疫治療嗎?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研究員、粒線體暨免疫腫瘤微環境實驗室主持人李岳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這項研究所使用的「乳酸鈉」是否等同人體內源性的乳酸(lactic acid)無法確認,看待該篇研究的結論須謹慎保留,尚待更多進一步的臨床研究。
過去30年,癌症治療的進步提高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並使更多的人在接受治療後多年不再復發。但癌症治療有時會導致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稱為「心臟毒性」。自癌症康復後的患者,可能要面對因為化療誘導的心臟毒性所引起的心臟損傷,其症狀可能降低生活品質,並增加心臟相關的死亡風險。
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國內目前已有2例Omicron病毒亞型「BA.5」本土確診者。究竟新型變種病毒是否將造成嚴重疫情?根據美國病毒進化生物學家Jesse Bloom指出,相較Omicron先前的亞型如BA.1、BA.2或BA.3,其後代BA.4、BA.5似乎更能躲避抗體與免疫反應;即使民眾此前已感染新冠病毒,BA.5強大的免疫逃脫能力仍可能致病,造成「二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