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

未滿30就早洩!醫分析早洩原因

未滿30歲慘淪快槍俠! 他單身太久實戰竟「秒射」 泌尿科醫曝關鍵2大原因

「早洩」可說是男性最難以啟齒的生理問題之一,事實上不只老年族群,就連未滿30歲的年輕人都可能成為「快槍俠」?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泌尿科李信毅醫師表示,先前曾收治一位28歲年輕男性,每當和女友激情時總是「忍不住」且很快就結束,自覺沮喪並對不起女友而就診。

閱讀更多 »
「癌症」蟬聯十大死因榜首41年!  醫曝預防措施:35歲後必做「1檢查」

「癌症」蟬聯十大死因榜首41年! 醫曝預防措施:35歲後必做「1檢查」

衛福部日前公布2022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受新冠疫情及人口老化影響,111年死亡人數較110年增加24,266人;依死亡率排序,111年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閱讀更多 »
身旁親友壓力大、想不開怎麼辦?  研究:做「1舉動」 就能避免憂鬱症惡化

親友壓力大想不開?「1舉動」比給錢更有效! 還能避免憂鬱症惡化

近年來,全球憂鬱症患者的人口比例不斷增加,心理疾病已成為現代人不容忽視的一大健康問題。不過,只要適時自社會獲得支持,對憂鬱症患者的病情或許具有一定幫助?《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JP)刊載研究表明,對於遺傳性憂鬱症患者而言,獲得社會支持可以大幅減輕病情所帶來的影響。

閱讀更多 »
有錢真的可以買到快樂!  研究證實:年收入達「這數字」最有感

有錢真的可以買到快樂! 研究證實:年收入達「這數字」最有感

隨著跑步運動的興盛,一般民眾對於跑步鞋的性能與要求也逐漸增加。近年各各大鞋廠製造的跑步鞋,鞋底主打「碳纖維板」材質,聲稱其能增加地面的反彈力道,讓跑者產生猶如「貼地飛行」的感受;且自從知名馬拉松跑者Eliud Kipchoge首次嘗試以碳板跑鞋作為比賽用鞋、並打破大會紀錄以來,碳板跑鞋正逐漸成為專業跑者與運動愛好者的心頭好。

閱讀更多 »
「抗壓性」太強更傷身?  醫曝後果:生理、心理狀態恐「全面崩壞」

「抗壓性」太強更傷身? 醫曝後果:生理、心理狀態恐「全面崩壞」

「抗壓性」能幫助個人順利完成工作、獲得成就感,卻也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引起嚴重的心理問題?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精神科專任主治醫師陳奕安醫師接受專訪表示,每個人面對高壓時都有不同應對模式,若運用得宜,確實能夠幫助個人獲得更高的成就、並實現自我成長。不過,在亞洲較為高壓的社會氛圍中,「抗壓性高」有時等同於「過度忍耐」,情緒一口氣爆發就可能引起嚴重的心理疾病。

閱讀更多 »
男性自戀與「太早繳械」有關?  研究:完事後更容易「射後不理」

男性自戀與「太早繳械」有關? 研究:完事後更容易「射後不理」

男性過於自戀當心「早洩」風險?先前心理學家已表明,自戀行為與性伴侶眾多、婚外情行為可能有關,且並不局限於性別與年齡差異。而自戀傾向除了與個人的心理狀態有關,是否也可能影響生理機制?《Sexual and Relationship Therapy》刊載研究指出,具有自戀傾向的男性,更有可能出現「早洩」症狀。

閱讀更多 »
研究:逾5成刺青者童年受虐! 紋身有助撫平創傷? 心理師揭「4作用」

研究:逾5成刺青者童年受虐! 紋身有助撫平創傷? 心理師揭「4作用」

刺青或紋身近年來逐漸廣為大眾所接受,不少年輕人將刺青作為表達個人或社會文化的形式之一。不過,當心理學家深入研究刺青者的心理狀態,發現刺青行為不僅只是想展現自我、更可能與刺青者過往的心靈創傷有關?《BMC Psychology》刊載研究指稱,兒童時期遭受虐待、忽視者,成年後更可能採取紋身或穿孔行為。

閱讀更多 »
腸道發炎好不了  「憂鬱症」機率增9倍? 研究曝:兄弟姊妹也有風險

腸道發炎好不了 「憂鬱症」機率增9倍? 研究曝:兄弟姊妹也有風險

人類的生理與心理狀態時常互相影響,此前諸多研究已經表明,罹患憂鬱症後可能與更高的心血管疾病、慢性病以及死亡風險有關。而生理疾病亦可能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來自《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最新研究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可能與高度憂鬱症風險息息相關。

閱讀更多 »
疫情下「睡眠問題」成常態?   簡單「6步驟」改善睡眠品質

疫情下「睡眠問題」成常態? 簡單「6步驟」改善睡眠品質

本土確診人數持續增加,目前雖以輕症者居多,仍有不少民眾擔憂傳染後將對身心造成一定影響。焦慮與恐懼感只增不減,要當心「睡眠問題」將對心理狀態造成更為嚴重的影響。已有不少研究表明,睡眠不足與許多健康問題皆有關聯,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疾病,因此民眾若自覺經常失眠、睡不飽,甚至有長期睡眠問題,應積極調整生活型態,並諮詢精神科醫師或心理諮商師、進一步改善睡眠狀態。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