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嚏打不停到底是「感冒」還是「過敏」? 食藥署揭「5方法」秒分差異
時序進入冬春交替之際,早晚溫差較大;若開始打噴嚏、流鼻水,到底該如何分辨是「感冒」還是「過敏」?衛福部食藥署說明,若打噴嚏、流鼻水症狀超過2週甚至1個月以上,鼻涕也相對清澈,且沒有伴隨著發燒、喉嚨痛、全身無力等症狀,該情況可能是鼻黏膜接觸過敏原,導致「過敏性鼻炎」發生。
時序進入冬春交替之際,早晚溫差較大;若開始打噴嚏、流鼻水,到底該如何分辨是「感冒」還是「過敏」?衛福部食藥署說明,若打噴嚏、流鼻水症狀超過2週甚至1個月以上,鼻涕也相對清澈,且沒有伴隨著發燒、喉嚨痛、全身無力等症狀,該情況可能是鼻黏膜接觸過敏原,導致「過敏性鼻炎」發生。
肺炎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的主要傳播方式是通過飛沫傳播,當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攜帶細菌的飛沫釋放到空氣中,其他人吸入這些飛沫後可能感染該細菌。
一位68歲從事臨時鐵工的男性,上腹陣痛、噁心想吐,以為是急性胃炎,服用胃藥但毫無緩解,卻在工作中因呼吸困難全身無力而被送進急診。這位患者被送進急診室時,已因呼吸困難、心跳急促,於急診發現低血壓幾近休克狀態,緊急安排心電圖檢查及抽血檢驗,確定為心肌梗塞,立即做心導管檢查。
甲狀腺位於頸部前下方,在氣管前方之處,左右各有一葉,各約4公分長、1-2公分寬,兩葉之間以峽部連接。甲狀腺是維持人體正常新陳代謝最主要的器官,其主要作用為促進多種蛋白質的合成,是維持身體細胞新陳代謝所必須的荷爾蒙,也對孩童生長發育至關重要,新生兒出生時必須檢測是否有先天性甲狀腺荷爾蒙不足,以免神經發育遲緩與生長遲滯。
一名60歲女性某明星大學主任,在某次感冒過後,只要一轉頭或改變身體姿勢,就會聽見一陣「噹啷~」,彷彿有人在敲玻璃杯,帶著尾音持續半秒鐘,特別是睡前,突然躺下時,更為明顯;早上醒來,一起床,又聽到一次,但頻率不同。以為是自律神經失調引發幻聽,一直很擔心自己是不是腦神經衰弱。
上週週末(17-18日)寒流強襲台灣,僅1天就造成68人猝死,意外降臨的速度令人防不勝防。而寒流、溫差過大造成的心血管問題,不僅容易發生於長者、三高患者、吸菸飲酒者或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警告,年輕族群平時養成「5種習慣」,同樣容易暴露在寒流致命的危機中。
流感與新冠傳染途徑一樣嗎?流感高峰期最好避免從事哪些休閒活動可以減少感染?基本上流感和新冠的傳染途徑基本上非常雷同,主要是由患者的飛沫夾帶病毒,直接或間接地去感染下一個宿主。新冠感染者在呼吸、說話、唱歌、運動、咳嗽或打噴嚏時,會釋放出含有病毒的大小不一飛沫顆粒,可能停留在地面或物體表面,使病毒可以透過吸入、直接或間接接觸途徑傳播。
近年公衛議題延燒,環境中充斥各種病菌,對保護力尚未發育完整的兒童形成潛在危機。高敏敏營養師表示,除了平時做好防疫措施勤洗手等基本功,家長們更要注意孩子的飲食均衡、多吃原型食物以增加保護力。如果孩子經常挑食、吃不夠或希望多補營養,可選用營養補充品為孩子的良好體質打底。
今年「大暑」時節迎來長達6天超過36度的極端高溫,醫療門診中不乏有民眾上門求助關於「熱傷害」造成的不適症狀。京都堂中醫師邱冠忠中醫師指出,有5項容易在夏季產生的迷思,提醒民眾別讓錯誤觀念導致身體不適甚至引發肥胖。
一場小感冒之後卻久咳不癒,要當心是「氣喘」發作?過敏性氣喘最常見的症狀諸如喘鳴、呼吸困難、胸悶與咳嗽及呼氣氣流受阻。倘若藥物使用不當或外在因素刺激,比如氣溫變化、病毒或呼吸道感染、接觸過敏原、吸菸及空氣污染,都可能引發氣喘或使氣喘加劇。
除了政府一直宣傳的多洗手、少出入人多室內場所、避免手接觸眼口鼻、戴口罩等相對消極的措施,實際上還有哪些方法可以積極提升個人免疫力、戰勝病原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