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半肺阻塞患者伴隨「心血管共病」! 醫界呼籲:關注6大風險,別再讓肺「傷心」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普查顯示,61%肺阻塞(COPD)患者有心血管共病,急性惡化者心血管事件風險增4.6倍。理事長陳育民指出共病風險已成治療關鍵,GOLD指引亦首納「心肺風險」。醫師蘇剛正強調「五大抗惡化行動」以「先保肺、後護心」。健保署與國健署亦分別推動P4P方案與早篩,提升照護品質。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普查顯示,61%肺阻塞(COPD)患者有心血管共病,急性惡化者心血管事件風險增4.6倍。理事長陳育民指出共病風險已成治療關鍵,GOLD指引亦首納「心肺風險」。醫師蘇剛正強調「五大抗惡化行動」以「先保肺、後護心」。健保署與國健署亦分別推動P4P方案與早篩,提升照護品質。

藝人沈玉琳驚傳罹患白血病 ,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指出,抽菸是已被確認的血癌風險因子 。香菸中的致癌物「苯」會經由血液直達骨髓,直接損傷細胞DNA引發癌變 ,並削弱免疫系統 。研究證實,60歲以上吸菸者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風險增加近2倍 。黃軒醫師強調,戒菸是唯一解方,能讓受損的骨髓獲得修復機會 。

高血壓若控制不當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三軍總醫院吳立偉醫師於老五老基金會石碇日照中心進行衛教活動,強調藥物治療與日常管理的重要性。他建議患者遵循「722原則」進行居家血壓監測,並與醫師充分溝通病情與用藥反應,選擇含CCB與ACEi的複方藥物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此外,透過得舒飲食(DASH)、規律運動、戒菸限酒及壓力管理,患者可提升生活品質並預防併發症。

父親節除了慶祝外,更應關心父親健康。國泰綜合醫院郭惠伶醫師建議,男性可通過養成以下6大習慣來提升健康狀況:戒菸、限制飲酒、體重控制、控制三高、規律運動和正常作息。此外,定期健康檢查和積極控制慢性病也至關重要,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問題。

三高為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多數人卻往往不知三高可能致命!據衛福部公布資料,台灣約高達529萬人罹患高血壓。高血壓前期雖無特定症狀,但若未即時管理,最終可能危及性命。因此,民眾應依循「居家量測、130/80標準、722原則 」3口訣,養成正確量測血壓的習慣。

走一小段路就腳酸難耐、甚至需要休息2、3次才能繼續行走,竟可能是「下肢動脈阻塞」的徵兆?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醫師表示, 此前曾收治一名70歲男性患者,近年發現步行時經常又痠又麻,以前可以陪太太到離家不遠的市場買菜,但最近中途卻要休息多次才能緩解。

國人「血油」比例高,據統計18歲以上成年人超過500萬人有「高血脂」問題。高血脂並無明顯症狀,卻是引發「心肌梗塞」或急性冠心症的重要原因,嚴重時甚至造成猝死,是青壯年最易忽略的隱形殺手。

「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一旦未妥善治療控制,可能造成器官損壞、衰竭甚至失能。新光醫院病房主任陳冠任醫師在社群發文指出,一名57歲女性雖然知道自己患有三高,因為沒有不適症狀而自行停藥,近期腦出血而左邊癱瘓無法活動。

「乾癬」是種免疫異常的疾病,不僅影響皮膚與關節健康,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與心理疾病風險。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蔡昀臻醫師受訪表示,過去乾癬治療方式主要依賴口服藥物、外用藥膏和照光等傳統方式。但隨著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的發展,更多尖端治療可作為控制疾病的武器。

國健署出生世代研究之長期追蹤調查資料指出,逾六成18 個月以下嬰幼兒曾與 1 名以上吸菸者同住,而家中吸菸者有高達八成都是「父親」,可見解決菸害問題刻不容緩,今年國健署核准新劑型納入戒菸門診補助,可助「立即緩解菸癮」及「緩解7大戒斷症狀」,對有戒菸意願者將是一大助力,可在戒菸門診請專業醫師開立或到指定通路、藥局購買,有助提升戒菸成功率。提供家中寶貝最好的生活環境、成長空間,其實可以單純的從父母、居家環境做起,吸菸父母或長輩及早戒菸,亦能從中樹立優良習慣與榜樣,陪伴孩子養成生活好習慣。

經常感到口乾舌燥,可能是罹患特定疾病的警訊?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偶發性的口乾舌燥大多歸因於水分攝取不足、重口味的飲食內容、夏季高溫或運動時流汗過多所致。不過,若有患者主觀認定經常性的「口乾症」(xerostomia)狀況,則要小心是身體正在釋出以下疾病的警訊。

學界普遍支持「健康生活」有機會延長預期壽命的說法。至於該採取哪些措施保持健康?壽命具體可以延長多久?美國心臟協會(AHA)隸屬刊物《Circulation》於最新刊載的研究中給出答案:若個人遵循8種對健康有利的相關措施,平均可延長壽命約8.9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