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無新藥、復發難活半年! 「惡中之惡」小細胞肺癌1治療納健保:每年可救300人
癌症是台灣十大死因第一位,十大癌症又以「肺癌」居首,根據病理分類及預後存活狀況,「惡中之惡」小細胞肺癌惡性度高、病程進展快,5年存活率平均僅不到1成,又因小細胞肺癌具有神經內分泌特性一旦復發平均存活期不到5個月,數十年來苦無治療突破。
癌症是台灣十大死因第一位,十大癌症又以「肺癌」居首,根據病理分類及預後存活狀況,「惡中之惡」小細胞肺癌惡性度高、病程進展快,5年存活率平均僅不到1成,又因小細胞肺癌具有神經內分泌特性一旦復發平均存活期不到5個月,數十年來苦無治療突破。
抗生素抗藥性的增加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重要議題,其中,屬於革蘭氏陰性菌的「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又稱為AB菌)是造成院內感染高致死率的重大威脅,被視為最重要的「伺機性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s)。
新冠疫情延燒超過3年,最近在我國又拉出第四波大流行。新冠病毒威脅尚未遠離,醞釀中的隱形風暴:「抗生素抗藥性疫情細菌」盛行率,同樣不可輕忽,一旦染疫同時合併感染某些抗藥菌,住院時間可能延長2至3倍。
今年2022年,衛福部公布癌症已連續40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的首位。許多人仍處於對癌症的恐懼中,一旦得醫生宣告,常不知所措、怨天尤人,為什麼是我?其實癌症並不一定是絕症,尤其近幾年來免疫治療出現之後,讓癌症成為一種「可控制之慢性病」,變為可能。
癌症盤據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40年,國人罹癌率逐年攀升,傳統的手術治療僅能治療罹患局部腫瘤的病人,化學療法和放射線療法附帶許多不良副作用,癌細胞因持續基因突變產生抗藥性,並改變腫瘤微環境逃脫免疫系統監控,又讓標靶治療的效果打折。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新藥研發團隊利用「CD47-SIRP a axis」作為標靶,成功開發新型強效口服用之小分子isoQC抑制劑,是適用多種癌症免疫治療的候選口服藥物。
我國購買之首批新冠肺炎口服藥物「Molnupiravir」於昨日(1月24日)到港,作為對抗Omicrom疫情的重要資源,口服抗病毒藥物是否真能終結疫情大流行?權威醫學期刊《Nature》報導宣稱,目前陸續獲各國批准上的之2款新冠肺炎口服藥確實有明顯治療效果。然而,2款新藥能有效降低重症與死亡率,科學家卻已馬不停蹄地開始尋找「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