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靶治療 - 潮健康

標靶治療

2023年大腸癌人口將暴增?  專家曝「1原因」讓民眾輕忽:診斷出來已第四期了

2023年大腸癌人口將暴增? 專家曝「1原因」讓民眾輕忽:診斷出來已第四期了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3年,不少民眾減少出入醫院頻率,即便身體發生異常,也不願意檢查原因,不自覺讓疾病逐漸惡化。事實上,以長居全台十大癌症的「大腸直腸癌」而言,即使確診晚期癌症,以手術治療皆能有很高的治癒率;使用化療與多線標靶藥物「接力治療」,整體存活期也可達約3年以上。

閱讀更多 »
5年死亡風險降7成  癌症病人新曙光?  醫詳解免疫細胞治療作用

5年死亡風險降7成 癌症病人新曙光? 醫詳解免疫細胞治療作用

癌症是21世紀威脅人類性命健康最重大的疾病,近年關於「免疫治療」的應用與研究方興未艾,被視為治療癌症的新希望。廣義的免疫治療包括免疫藥物治療、癌症疫苗及免疫細胞治療三種模式,而「免疫細胞治療」是將取出的免疫細胞培養、訓練,打造成免疫軍隊注回體內,從而增強抵抗癌細胞的能力。

閱讀更多 »
異位性皮膚炎亂用偏方更糟糕!  吃藥、打針能根治嗎?

異位性皮膚炎亂用偏方更糟糕! 吃藥、打針能根治嗎?

異位性皮膚炎究竟為何發生,又應該如何控制?國泰醫院暨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羅陽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遺傳與環境因素交織而成的疾病。當個體因遺傳而有「絲聚蛋白」受損的現象,容易造成表皮角質層難以保持水份,皮膚屏障能力不佳。一旦遇上環境因素如濕度、過敏源等,就容易引發異位性皮膚炎,且相當高比例會面臨氣喘、過敏性鼻炎等共病。

閱讀更多 »
癌症不是治療完就沒事! 醫:2族群慎防「心血管」出問題

癌症不是治療完就沒事! 醫:2族群慎防「心血管」出問題

過去30年,癌症治療的進步提高了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並使更多的人在接受治療後多年不再復發。但癌症治療有時會導致心血管循環系統出現問題,稱為「心臟毒性」。自癌症康復後的患者,可能要面對因為化療誘導的心臟毒性所引起的心臟損傷,其症狀可能降低生活品質,並增加心臟相關的死亡風險。

閱讀更多 »
發燒、咳嗽、皮膚癢是淋巴瘤?  醫揭6大徵兆:快至血液腫瘤科看診

發燒、咳嗽、皮膚癢是淋巴瘤? 醫揭6大徵兆:快至血液腫瘤科看診

脖子腫要當心!淋巴瘤每年新增人數超過3,000人,當中不少為2、30歲年輕患者。由於症狀不明顯,淋巴瘤不易早期發現,約有一半以上患者在確診時已經是第3-4期。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李啟誠醫師表示,淋巴瘤最主要症狀為淋巴腺腫大,特別明顯會出現在腹股溝部位。有些人則以發燒來表現,且往往不是高燒而是低燒,容易在傍晚之後開始出現症狀。

閱讀更多 »
肺癌人數上升更「年輕化」?誰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肺癌人數上升更「年輕化」?誰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肺癌發生率在國人十大癌症中位居第二,不只人數增長,年齡層也出現下降現象?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胸腔科柯皓文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隨著篩檢肺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普及,各地醫療機構檢查服務及便利性上升,民眾肺癌篩檢意識也有所抬頭,確實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找出許多早期肺癌病人,尤以第1期病人比例增加最明顯。

閱讀更多 »
與大腸癌最直接有關的「警示症狀」為消化道出血(大便有血)、貧血、明顯體重下降等。其他臨床症狀例如腹瀉、排便習慣改變,也有可能是生活壓力等造成。

【專家問答集】大腸癌症狀及高風險群? 吃哪些食物能預防? 發現息肉就是癌症嗎?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佈數據,108年大腸癌新增個案數為17,302人,是十大癌症中第一位,標準化發生率較前一年略上升1.1。單以大腸癌發生率來看,近年來呈現上下起伏,一方面環境中的危險因子雖仍存在,另一方面,國家推動篩檢,也有助找出更多無症狀的早期大腸癌。早期大腸癌患者最多數的症狀其實是「無症狀」,通常病情進展到2-3期之後才會有明顯症狀。與大腸癌最直接有關的「警示症狀」為消化道出血(大便有血)、貧血、明顯體重下降等。其他臨床症狀例如腹瀉、排便習慣改變,也有可能是生活壓力等造成。

閱讀更多 »
林崑海頭頸癌逝世!  頭頸癌為何一半確診已晚期?  哪些風險因子與症狀最危險?

林崑海頭頸癌逝世! 頭頸癌為何一半確診已晚期? 哪些風險因子與症狀最危險?

三立電視台董事長林崑海傳出因頭頸癌逝世。國內頭頸癌患者往往疏於早期檢查,導致延誤治療、錯失黃金時間。最新公佈的十大癌症中,口腔癌(含口咽、下咽)高居第5位,與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喉頭頸科主任劉耿僚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說明,頭頸癌最主要風險因子仍是菸、酒、檳榔。長期蛀牙未治療或配戴不合適假牙,可能導致病毒感染或口腔黏膜長期摩擦造成癌變。此外,牙周病引起的慢性發炎,也會增加口腔癌風險。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