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久坐都會導致肌肉痠痛? 除了貼痠痛貼布,還可以做8件事緩解
運動後肌肉痠痛該如何緩解?衛福部食藥署提供幾個有效方法:冷敷可以減緩發炎,熱敷則能促進血液循環,按摩能幫助肌肉放鬆,簡單的伸展運動可減輕僵硬。運動後多喝水能促進代謝,補充營養與蛋白質有助於加速肌肉恢復,充分休息也是關鍵。此外,當肌肉痠痛嚴重時,可以使用非處方止痛藥如乙醯胺酚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運動後肌肉痠痛該如何緩解?衛福部食藥署提供幾個有效方法:冷敷可以減緩發炎,熱敷則能促進血液循環,按摩能幫助肌肉放鬆,簡單的伸展運動可減輕僵硬。運動後多喝水能促進代謝,補充營養與蛋白質有助於加速肌肉恢復,充分休息也是關鍵。此外,當肌肉痠痛嚴重時,可以使用非處方止痛藥如乙醯胺酚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
一覺醒來脖子痠痛、無法左右轉動,可能就是困擾不少現代人的「落枕」問題。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復健科張志祥醫師表示,落枕為中醫病名,西醫稱作「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指頸部周圍軟組織肌肉拉傷,常發生於起床時、運動後,一般而言3-5天內會自行痊癒。
乳癌新發生人數每年增加,術後復健不但攸關肢體活動,缺少良好的癌症復健,更可能使癌友無法從事各項興趣活動,生活品質大受影響。5年前經歷乳癌治療的Sammi,術後手臂不只時常痠脹,甚至會在半夜痛醒,導致睡眠品質下降,而粗脹的手臂讓她一度無心復健,淋巴水腫反反覆覆,過往喜歡體驗的按摩也不敢再輕易嘗試。
春寒料峭時節,氣溫、溼度劇烈變化,更容易發生關節不舒服,甚至引起關節炎大發作?衛福部臺中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黃敏旭受訪表示,溫度、溼度加上壓力的綜合變化,的確可能影響關節和軟組織的活動度與協調度。尤其退化性關節炎病人及關節有舊傷者,在氣溫變化時更容易感覺關節不適加劇。
隨著天氣逐漸轉冷,不少民眾容易因天候變化引發關節疼痛,也就是俗稱的「天氣痛」。雙和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徐子恆醫師接受專訪表示,天氣痛與氣溫、濕度變化,以及身體的自律神經失調、心理層面出現變化皆可能有關。若關節已出現明顯疼痛,除了盡速就醫之外,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也可採取7種措施,幫助緩解關節不適。
不少民眾曾經在睡覺時腿部突然「抽筋」,劇烈疼痛往往使人從夢中醒來。若發生頻率過高,影響到睡眠品質就要特別留意!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分析,抽筋通常與「4大因素」有關,其中「電解質不平衡」是最常見狀況,建議抽筋的當下可慢慢伸展抽筋的肌肉,抒緩抽筋帶來的不適。
平時熱愛爬山慢跑、甚至體重過重,足底若出現慢性疼痛,要留意是否為「足底筋膜炎」。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鄭宇軒醫師接受專訪指出,足底筋膜炎常肇因於足弓或足底壓力過大導致;常見於先天扁平足者,或後天從事負重工作、足底曾經受傷、經常從事長跑或爬山等休閒運動者,甚至是肥胖、體重過重,也可能導致足底壓迫,誘發足底筋膜炎。
運動完時常感覺肌肉痠痛?隔天上班甚至感覺全身僵硬、行走困難?事實上,肌肉痠痛嚴重者較容易出現「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的狀況,通常在運動後2-3天出現運動區塊的疼痛與僵硬。若要避免肌肉痠痛的狀況發生,可採取以下6種方法緩解痠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