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疫情時代結束? 新冠肺炎掉出「十大死因」排行,2事件死亡率不降反升
113年國人死亡人數較去年減少4,192人,主因新冠肺炎、糖尿病死亡大幅下降,癌症連續43年蟬聯首位,標準化死亡率降幅明顯。但15-24歲、25-44歲族群的自殺死亡率卻反向上升,成青壯年重要死因之一。國健署強調,及早接受「5大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大腸癌、肺癌)有助提高癌症早期發現及存活率。
113年國人死亡人數較去年減少4,192人,主因新冠肺炎、糖尿病死亡大幅下降,癌症連續43年蟬聯首位,標準化死亡率降幅明顯。但15-24歲、25-44歲族群的自殺死亡率卻反向上升,成青壯年重要死因之一。國健署強調,及早接受「5大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大腸癌、肺癌)有助提高癌症早期發現及存活率。
台灣每年新增約4000例胃癌,五年存活率僅39.2%,相較日韓明顯落後。沈延盛理事長指出,2025年起健保將納入幽門桿菌篩檢,但約半數胃癌與此無關,恐有大量患者無法及早發現,建議將胃鏡檢查納入公費篩檢,提高早期診斷率。傳統化療效果有限,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已證實能降低近25%死亡風險,但健保給付範圍仍受限,導致患者治療負擔沉重。陳仁熙理事長呼籲,政府應加速新藥審查、擴大健保給付,並強化分級醫療體系,確保病友獲得公平治療機會,以提升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國內BA.5疫情逐漸升溫,疫情指揮中心表示8月底疫情中,有約6成確診者感染BA.4或BA.5,顯示疫情已逐步發展至下一階段。近日適逢中秋連假,究竟能否回鄉與家人團聚?和親友烤肉慶祝又該注意哪些事項,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指出,中秋烤肉應謹記「3個可以、4個不可以」,以避免確診風險。
國內外名人屢傳因肝癌過世。肝癌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亡人數第二位,109年統計指出,因肝癌、慢性肝病與肝硬化死亡高達11,737人。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表示,80%的肝癌與B型肝炎、C型肝炎有關,而肝臟是沉默的器官,民眾人自身肝臟狀況也未必瞭解,應及早接受B型肝炎與C型肝炎篩檢。肝病早期並無明顯症狀,一旦出現症狀多已是晚期,其中最主要風險因子就是B型肝炎與C型肝炎帶原,約有15-20%慢性肝炎帶原者會出現肝硬化,而肝硬化會增加肝癌風險。
肝癌高居癌症死亡人數第二位。從慢性肝炎再到肝硬化,最終發展為肝癌的「肝癌三部曲」之中,B型肝炎與C型肝炎帶原是主要原因。一旦感染B肝、C肝之後,約70%至80%會演變為慢性肝炎,以及發生肝硬化與肝癌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教授受訪表示,防治B肝與C肝是減少肝病威脅的重大關鍵。
寒流進逼氣溫驟降,不只增加老年人心血管事件風險,近年不少青壯年族群也因心血管促發而驟逝。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院長羅鴻源醫師接受《潮健康》訪問表示,青壯年多自覺身體健壯,導致忽略心血管健康。加上高油、高鹽等飲食習慣,抽菸、不運動、體重過重的生活型態,都會促使心血管風險上升。
新冠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雖然減少,但性病篩檢人數也隨之下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主任顧文瑋醫師表示,在民間團體、公共衛生端與醫療機構推廣下,台灣連續3年HIV感染人數持續下降,取得了相當明顯的防治成效。不過,隨著先前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往醫院的人潮大幅減少,性病篩檢人數也明顯下降,其中是否隱藏著性病感染的「黑數」,值得關注並提高警覺。
因擔憂感染新冠肺炎之風險,疫情期間多數民眾會減少就醫,連帶造成性傳染病篩檢人數下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彥旭醫師表示,疫情期間性傳染疾病篩檢比例大幅下降近5成,民眾對醫療院所空間感染風險的過度恐懼,不僅降低性傳染病篩檢意願,慢性病族群也可能因減少回診而影響病情控制。提醒民眾只要有健康需求,仍應就醫篩檢並按時回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