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 潮健康

肥胖

兒少每3人有1人過重!研究揭胖小孩恐陷「開高走低」身高危機

兒少每3人有1人過重! 胖小孩身高恐「開高走低」,醫:家長必知長高5大關鍵

兒童的肥胖問題日益嚴重,全台兒童及青少年超過三成體重超標 。台灣精準兒童健康協會蘇本華理事長提醒,除了遺傳,挑食、晚睡及運動不足等後天習慣也是影響身高的關鍵。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暨遺傳科助理教授邱巧凡醫師也指出,肥胖可能導致骨齡超前,影響生長發育,甚至提早停止長高。為此,台灣精準兒童健康協會與臺灣諾和諾德合作發布了《青春特攻隊任務筆記》,這本工具書旨在幫助孩子主動學習知識、記錄成長數據,並培養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以掌握自己的成長與健康 。

閱讀更多 »

7成糖友合併肥胖! 醫:「AI式控糖」助減重,預防腎功能雪崩式下滑

雲林宏德診所院長吳燕峻醫師指出,高達七成糖尿病友合併肥胖,形成「糖胖症」恐導致腎功能「雪崩式下滑」。他說明,GLP-1 RA腸泌素受體促效劑僅在血糖高時啟動,能有效減重並減少低血糖風險,同時具備心腎保護效益,有如「AI式控糖」。吳燕峻醫師強調,糖胖症治療應及早用藥,配合飲食與運動,有望將腎臟危機從「紅燈」拉回「綠燈」,避免走向洗腎的結局。

閱讀更多 »
沒甜味 ≠ 沒加糖! 營養師揭4大「隱藏澱粉炸彈」,無糖茶竟也出事

沒甜味 ≠ 沒加糖! 營養師揭4大「隱藏澱粉炸彈」,無糖飲料竟也出事

營養師張語希提醒,許多食物是「隱藏澱粉炸彈」,可能導致血糖飆高。精製澱粉不僅藏在高GI主食,也存在於無糖飲料(珍珠、奶精)、油炸物與各式醬料中 。她建議民眾應建立正確飲食觀念,藉由替換主食、改變用餐順序及減少高油高澱粉組合 ,有效穩控血糖,遠離肥胖及慢性病威脅 。

閱讀更多 »

好處不只解脹氣、控血糖! 研究:每天走路2小時,可降低24%腰痛風險

研究發現,每天步行78分鐘以上,能有效降低慢性下背痛的發生風險,尤其是每日步行101–124分鐘者,風險減少約23%;若達125分鐘以上,效果趨於平緩,降幅約24%。研究強調,步行不僅能強化核心肌群、改善脊椎活動,更有助於體重控制及促進血液循環,對預防和管理慢性下背痛具有重要意義。

閱讀更多 »

身材越「圓潤」睡得越差! 研究:高BRI者導致睡眠障礙,比身材正常者增五成風險

高BRI與睡眠障礙風險顯著相關,BRI每升高1單位,睡眠障礙盛行率增13%,BRI值高者風險比低者高出五成。研究指出,憂鬱症為中介因子之一,BRI對睡眠障礙的影響約14%與憂鬱有關。機轉可能與瘦素阻抗、慢性發炎、腸道菌群失衡及HPA軸失調有關。相較BMI,BRI似乎更能反映脂肪分布與預測睡眠障礙,但研究仍需進一步驗證因果關係及多族群適用性。

閱讀更多 »

擺到中秋仍吃不完! 粽子冰多久才不會壞? 營養師:X個月後就該清冰箱

北部粽與南部粽製作方式、口感與營養成分大異其趣,鹼粽則為熱量相對低的甜粽選項。張語希營養師表示,北部粽熱量較高,脂肪與鈉含量也較多;南部粽較清爽,鹼粽適合血糖控制者適量食用。營養師建議端午節吃粽子時應控量、選餡、搭配青菜與散步助消化。提醒慢性病患者與牙口不佳者食用前宜諮詢專業建議,以避免健康負擔。

閱讀更多 »

常喊累、莫名變胖,恐是新陳代謝崩潰警訊! 醫勸:快做「6件事」幫助身體重開機

疲倦、變胖、腸胃不適與情緒低落可能是新陳代謝失衡的警訊。黃軒醫師指出,常見原因包含粒線體功能下降、肌肉量不足、腸道菌相失衡與甲狀腺功能低下。建議從飲食、運動、睡眠與檢查著手改善。年輕族群若已有三高,更應警覺代謝症候群風險。透過健康檢查與生活習慣調整,有助身體「重開機」,恢復代謝平衡。

閱讀更多 »

BMI過低與自殺行為有關? 韓國4百萬人研究:體重越輕者越可能輕生

韓國研究顯示,體重過輕者自殺風險比正常體重者高出43.6%,反而體重過重或肥胖者風險降低約21–29%。專家認為,體重過輕與身體形象、飲食障礙、睡眠困擾等心理因素有關,亦可能涉及神經與肌肉生理機制。肥胖者自殺風險降低,可能與血清素濃度變化、瘦素阻抗及自殺手段有關。研究雖具參考價值,但主要針對韓國群體,仍需跨地區佐證。自殺成因複雜,若身邊親友出現異常行為應盡早關懷並尋求專業協助。

閱讀更多 »

台灣女性過半數腰圍過粗! 母親節用擁抱幫媽媽健檢,醫:「1狀況」需考慮介入治療

台灣超過半數女性腰圍過粗,肥胖醫學會推「擁抱媽媽」行動,提醒腰圍過粗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風險上升有關。林文元理事長指出,更年期與產後女性易腰圍增加,吳至行醫師建議必要時應藥物介入,如每週一次針劑腸泌素具抑制食慾與心血管保護效果。減重5-10%可降2成心血管風險。醫師呼籲母親節用「擁抱」開啟健康對話,及早管理腰圍守護家人健康。

閱讀更多 »

比肥胖、熬夜更折壽! 牛津研究:「抽菸」與21種疾病有關,恐增6成死亡風險

牛津大學針對49萬人研究發現,環境因素對壽命影響遠超基因,其中吸菸增加60%死亡風險,與21種疾病有關,比失業、熬夜更折壽。研究列出十大減壽因素,包括吸菸、睡眠不足、失業、居住環境等,並指出改善兒童生活環境有助降低成年疾病風險。研究主持人Cornelia M. van Duijn博士強調,透過調整生活方式可顯著延長壽命。此研究顛覆疾病成因認知,突顯環境因素在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

閱讀更多 »

台灣破千萬人有肥胖問題!  專家警告:再不積極減重,恐提高200種疾病風險

台灣逾千萬名成人受肥胖困擾,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警告,肥胖恐增200種疾病風險,長期更會縮短壽命。減重5%可降低三高、脂肪肝風險,減重10-15%則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兒童肥胖亦影響發育與心理健康,兒科醫學會林裕誠提醒,學齡前是培養飲食習慣的關鍵期,家長應減少孩子糖分攝取。世界肥胖日強調肥胖為慢性病,需正確認識與積極治療,以減少心血管與代謝疾病風險。

閱讀更多 »

只打流感疫苗不夠!同時中流感、新冠「並非不可能」 專家:重症死亡率恐倍增

流感高峰期來襲,專家提醒新冠疫苗接種同樣重要。研究顯示14%患者可能同時感染流感與新冠,重症與死亡率倍增。疾管署資料指出,97.9%新冠重症死亡者未接種最新JN.1疫苗,顯示疫苗保護力不可忽視。高風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者、過重者,應提高警覺。新冠病毒不僅影響肺部,更可能損害心血管與認知功能,長新冠風險高於流感。專家強調,新冠疫苗安全性已提升,不良事件通報率逐年下降,建議民眾儘早施打以降低感染風險。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