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 - 潮健康

肺炎

肺炎黴漿菌疫情大爆發!  重症醫呼籲:4件事要做到 避免成為「行走的肺炎」

肺炎黴漿菌疫情將於年末爆發? 重症醫曝「4大特性」:恐在不知不覺間就被傳染

口罩、乾洗手先別急著收!近日中國北部引爆「黴漿菌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大規模感染,目前台灣也已傳出多起感染案例。黴漿菌是否將接棒新冠、流感病毒成為冬季疫情的主要威脅?黃軒醫師表示,黴漿菌生長時間緩慢、潛伏期長,是否會形成新一波的感染浪潮,實是有待觀察。

閱讀更多 »
她一測發現骨密度「比婆婆還低」  7大極高風險族群快檢查

骨鬆並非老年人專利? 她一測發現骨密度「比婆婆還低」! 專家揭7大極高風險群

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骨鬆患者也逐年增加。「骨質疏鬆症」為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導致骨骼脆弱、骨量減少或骨密度下降,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骨質流失速度會迅速上升。骨鬆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也因「矮、駝、痛」與老化症狀類似,往往等到骨折發生並就醫才驚覺自身骨密度過低、確診骨質疏鬆症。

閱讀更多 »
「6種體味改變」暗示身體出狀況!  研究示警:聞「漂白水味」當心肝、腎過勞

「6種體味改變」暗示身體出狀況! 研究示警:聞「漂白水味」當心肝、腎過勞

身體體味的改變,其實是暗示各器官開始出現健康問題?若此前並無罹患狐臭、多汗症等問題,但身體卻突然飄散出難聞的氣味,須特別留意肝、腎;腸等器官正在「無聲抗議」。《潮健康》特地整理以下數項研究資訊,提供民眾參考,但以下內容並不能取代醫師診斷,若遇到極度不適仍建議立即就醫。

閱讀更多 »
入冬警訊!流感、新冠引爆雙疫情?名醫:重症死亡最多增3成

入冬警訊!流感、新冠引爆雙疫情?名醫:重症死亡最多增3成

適逢秋冬交替時節,將進入流感流行期,不少專家擔憂流感與新冠肺炎造成「雙疫情」,呼籲民眾嚴防病毒上身。衞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醫師受訪指出,免疫不佳、高風險族群應盡快施打流感疫苗,避免雙疫夾擊造成「免疫負債」反撲。

閱讀更多 »
猴痘是否形成「本土疫情」? 有需要打疫苗嗎? 醫授必學抗疫「4措施」

猴痘會造成「本土疫情」嗎? 是否有需要打疫苗? 醫授必學抗疫「4措施」

國內新冠疫情尚未明朗,猴痘疫情又接連於全球各地爆發,引發不少民眾的擔憂。猴痘並非新出現的病毒種,過去主要發生在非洲國家,然今年迄今逾20個國家共通報約200起確診病例,目前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地區病例數較多。亞東醫院感染科蔡茂松醫師表示,猴痘疫情主要集中於親密接觸者,與新冠肺炎傳播方式不同,目前並無大規模接種疫苗的必要。

閱讀更多 »
猴痘結痂後還會傳染!  將變下波新冠病毒?  專家:3種人最危險

猴痘結痂後還會傳染! 將變下波新冠病毒? 專家:3種人最危險

「猴痘」(monkeypox)病毒今年起在各國迅速傳播,截至目前已有48個國家、超過4,000起案例發生,台灣也在近日傳出首例猴痘確診個案,是從德國返台的男留學生,陸續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紅疹、鼠蹊部淋巴腫大等症狀,疾管署也在6月23日起宣佈,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閱讀更多 »
菌血症致死率6成  感染源在鼻腔?  醫示警:只打新冠疫苗難防細菌性肺炎

菌血症致死率6成 感染源在鼻腔? 醫示警:只打新冠疫苗難防細菌性肺炎

新冠病毒本土確診已逼近300萬人,感染病毒不只要當心中重症,更要注意可能併發的細菌感染。研究顯示,確診新冠肺炎的病患中,也容易出現肺炎鏈球菌感染。肺炎鏈球菌平時潛伏於鼻咽內,當免疫低下時就可能侵入人體,對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者而言增加另一層感染風險。

閱讀更多 »
交互作用傷身!  咖啡不能與哪些藥品一起服用?  藥師點名兩類人最好少喝

交互作用傷身! 咖啡不能與哪些藥品一起服用? 藥師點名兩類人最好少喝

咖啡廣受大眾喜愛,不少科學研究也認為喝咖啡對身體有益。但咖啡含有大量咖啡因,可能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甚至影響藥效。新北市立聯合醫院藥劑科蔡俊彥藥師受訪指出,若將血管比喻為高速公路,某些藥物可能「堵住交流道」讓咖啡因代謝變慢,使體內咖啡因累積;也有藥物會因為咖啡因影響,過快離開交流道,導致藥效不足。

閱讀更多 »
女性染愛滋連5年上升且篩檢意識不足

女性染愛滋連5年上升 篩檢意識不足? 單一性伴侶也不安全? 醫師:感染HIV更易發生子宮頸癌

台灣推動愛滋防治成效顯著,已連續3年出現確診個案下降現象,然而女性愛滋感染HIV卻仍每年以3%比例增長,截至110年9月一共累積2,152位女性,占總感染數的5.13%。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發佈最新調查發現,近8成女性個案在確診前從未做過HIV篩檢,顯示社會面對女性感染愛滋的防治意識,仍有待進一步提升。目前國內愛滋及性病篩檢,主要以匿名篩檢為主,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感染科主任鄭健禹醫師表示,女性篩檢意識及陽性率都較低。臨床上,多數會主動匿名篩檢的族群有認知到風險性行為。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