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疫、打完3劑仍會「二次感染」? 專家曝真相:未來「多次染疫」將成常態
國內Omicron疫情嚴峻,導致確診人數不斷攀升。不少民眾染疫康復後,擔憂是否將造成「二次確診」;根據《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的研究指稱,Omicron相較Delta、Alpha等變異株,造成二次感染的風險確實較高,但無論是輕症、住院與重症風險,似乎皆比第一次感染時為低。
國內Omicron疫情嚴峻,導致確診人數不斷攀升。不少民眾染疫康復後,擔憂是否將造成「二次確診」;根據《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的研究指稱,Omicron相較Delta、Alpha等變異株,造成二次感染的風險確實較高,但無論是輕症、住院與重症風險,似乎皆比第一次感染時為低。
依據外國的經驗來看,住院率、重症率確實有下降,而初期症狀通常有咳嗽、喉嚨痛、發燒、全身痠痛、流鼻涕、鼻塞、頭痛、疲倦、頭暈。
Omicron傳染能力太驚人?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報導指出 ,新的一項美國全國性分析研究發現,美國1-4歲的兒童約有2/3曾感染SARS-CoV-2病毒,而Omicron大流行以來,兒童感染率上升明顯超過其他年齡層。該項研究針對8萬6千名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的血液樣本進行分析,發現最小年齡層的兒童感染率從33%增加至68%,上升超過一倍。研究團隊指出,根據抗體檢測推估,大部份1-17歲的的兒童在2月前已被感染,其中以5-11歲兒童感染率達77%,是所有年齡層中最高的一組。
Omicron本土確診人數連日暴增,指揮中心宣佈「居家隔離」、「自主防疫期間」、「居家檢疫」三類民眾,於家中使用快篩試劑為陽性,且經醫事人員確認或視訊診療後可列為確診。預計國內確診人數仍將持續走高,各界關心口服抗病毒藥是否能及時開立,讓高風險族群在黃金時間內有「救命藥」可用。
國內Omicron疫情雖以輕症者為多,但感染後引發的相關腦部後遺症,仍可能對確診者造成嚴重的後果。先前《Nature》刊載研究已明確指出,即使罹患輕症也可能使染亦者的腦部出現「缺氧」現象,造成中樞神經的損害以及能量衰退。如今,刊載《eClinical Medicine》的研究則表明,新冠重症或住院者與嚴重的認知功能下降顯著相關,相當於智商指數下降10分、大腦功能衰退20年。
本土案例連兩天確診超過3萬人,今日新增36,168例,新增一例死亡為30多歲有泌尿道病史,未接種過任何新冠病毒疫苗,在家中獨居被發現昏迷不醒,急救無效後採檢陽性。死因判斷為急性呼吸衰竭,國內疫情人數快數上升,上周本土案例約6萬例,一周增加14萬本土個案。羅一鈞表示,
Omicron感染力遠勝過去變異株,也造成大量「突破性感染」。施打第3劑新冠疫苗是否弊大於利,對於重症與死亡是否有明顯益處?據最新4月21日刊登於《Nature》的研究表示 ,第2劑疫苗的保護力在1.7個月至5個月之間顯著下降,但是施打第3劑疫苗能幫助免疫系統中的B細胞(記憶細胞)增加數量並進化。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單日確診人數已突破2,000人,近期更傳出新北男童染疫不幸重症過世個案,引發社會憂心兒童染疫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衞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黃高彬醫師受訪表示,國內感染人數預期將持續上升,也會有一定的孩童確診比例。據現今社區傳染的趨勢,「強烈建議」兒童應施打新冠疫苗。
新冠病毒本土個案連兩日突破380起,疫情將大規模爆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傳染防治網中區指揮官黃高彬醫師受訪時表示,現今疫情態勢與去年不同,去年的Delta株重症率、死亡率皆高,而如今Omicron約99.79%感染者屬於輕症及無症狀,防疫策略亦須相應改變。黃高彬醫師指出,台灣目前確診人數約2.5萬人,而接種第三劑疫苗人口比例約51%,等於仍有半數人口沒有足夠保護力,2個人就有1個面臨高感染風險。必須考慮如何在感染人數上升、維持足夠醫療量能之下,逐漸朝正常生活前進。
本土疫情於3月27日再度爆發,不僅單日確診新增83例、境外移入更高達120例,疫情儼然出現升溫態勢。此狀況也不免讓人思考,是否該將「第4劑」列為未來的防疫方針之一?素以施打疫苗效率快速聞名的以色列,今年1月率先針對醫事人員施打第4劑,結果顯示接種第4次疫苗的益處,可能不如各界想像地多。
新冠病毒大流行已超過2年,疫情尚未全面趨緩,中國、香港又陸續傳出確診人數大爆發,另一方面,「新冠後遺症」影響數以百萬計的全球人口的心理健康。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即使沒有確診,仍可能因為居家防疫期間的孤獨感、焦慮感與疫情新聞壓力,造成食慾不振、失眠、心理健康惡化、長期沮喪等狀況。
新冠病毒大流行已逾2年,許多人不但面臨工作與收入損失、社會孤立,更造成醫療量能負擔、藥物濫用與種族歧視等種種問題。人與人間缺乏社交互動,更助長了由疫情帶來的「集體孤獨感」現象。先前的研究指出,於疫情期間飼養寵物、建立目標清單等舉動,能顯著降低疫情所帶來的孤獨感、並幫助降低相關心理症狀的發生。如今《美國預防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單只「施打疫苗」一項舉動,就能提升人們的心理安全感,並使焦慮與痛苦等情緒獲得舒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