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進補當心「越補越大洞」! 營養師提醒:「6族群」吃鍋疾病恐惡化
時逢入冬,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等鍋物是不少民眾的「進補」首選。不過,特定族群在冬季進補卻可能「越補越大洞」,反而使原有的疾病惡化。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提醒民眾,以下6個具有危險體質的族群,在冬令進補時需要特別留意。
時逢入冬,薑母鴨、羊肉爐、麻油雞等鍋物是不少民眾的「進補」首選。不過,特定族群在冬季進補卻可能「越補越大洞」,反而使原有的疾病惡化。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提醒民眾,以下6個具有危險體質的族群,在冬令進補時需要特別留意。
近期因全球禽流感疫情升溫,加上雞隻飼料漲價與冬季氣候寒冷等問題,引發國內外「缺蛋」的狀況。提到補充蛋白質,不少民眾會立刻想到雞蛋,事實上雞蛋確實富含多重營養成分,如必需胺基酸為優良的蛋白質來源,以及維生素A、D、E、B9(葉酸)、B12,還有鈣、鐵、鋅、磷等礦物質。
時屆冬至,民眾會吃湯圓應景。但是湯圓吃過量不只體重增加,還可能影響血糖與慢性病控制。嫚嫚營養師受訪指出,市售湯圓主要為包餡的大顆湯圓及未包餡的小顆湯圓。包餡湯圓以甜、鹹兩種口味居多,最多人愛吃的甜餡料湯圓如芝麻、生花、牛奶糖、流沙湯圓,一顆(20公克)即含有70-80大卡的熱量,多吃4顆湯圓就等於一碗白飯280大卡的熱量。
近日北台灣明顯濕冷,且根據氣象報導指出,此週週末(17、18日)將出現入冬後的首波寒流,北台灣低溫可能將下探10度以下。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表明,氣溫驟降前民眾應做好保暖準備,寒流起碼要做到「10件事」,並避免錯誤的保暖行為,造成身體急性傷害。
天氣逐漸轉涼,又到了許多民眾品嘗麻辣鍋的時節,全台糖尿病友預估超過230萬人,糖友們是否能吃麻辣鍋?簡鈺樺營養師受訪表示,糖尿病人基本上「什麼都能吃」,除了掌握飲食均衡原則,應有「趨吉避兇」的飲食觀念。比如注意牛奶鍋、南瓜鍋的澱粉量與乳製品量。吃麻辣鍋時要注意油脂量、鈉含量等潛在地雷,可能影響血糖波動與血管健康。
「水腫問題」往往困擾著許多愛美的女性。其實透過飲食習慣的改善,可以顯著緩解水腫現象?程涵宇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女性生理期的荷爾蒙變化、代謝差、過敏、太少運動都與水腫有關。建議調整日常飲食,讓「天然利尿劑」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分、並平衡體內的鈉含量。
近年通膨嚴重,萬物齊漲但薪水卻沒漲,讓不少工作忙碌、預算有限的上班族,只能透過購買超商食品裹腹。程涵宇營養師表示,超商食品如飯糰、義大利麵等食物,大多可以拿了就走、或稍微加熱就能食用。便利性雖高,但長時間食用確實可能造成營養不均、鈉含量過高等負面影響。
近日適逢端午佳節,台灣素有吃粽子應景的習俗,但一份粽子熱量頗高,食用過量恐會導致脹氣、血糖上升,甚至造成肥胖。更遑論有相關疾病如三高、消化不良、腎臟病等,食用過多的粽子可能使症狀加劇。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表示,粽子配料大多油膩且含有極高的熱量,因此呼籲有以下4種疾病之患者,應遵守以下注意事項,勿過度放縱食慾,在端午佳節也可以享受大啖粽子的樂趣。
心臟衰竭被稱為「心臟的癌症」,為所有心臟疾病惡化的最終結果。若無妥善治療,嚴重者恐需進行換心手術、甚至面臨死亡。《歐洲心臟病協會》近期刊載的研究更指出,平時若無養成喝水的習慣,罹患心臟衰竭的機率將驟升39%。美國國家心肺與血液研究所(NHLBI)分析11,000餘名45-66歲受試者的血液數據,並進行為期25年的追蹤調查後,研究團隊發現,受試者的「血清鈉」(血液中的鈉離子濃度)濃度會隨著體液下降而逐步上升,且濃度容易超過正常數值──每公升135-146毫莫爾(mmol/L)。
健康飲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基本條件。考量到健康飲食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性,《美國心臟協會》15年來首次更新了飲食指南,並刊載於《Circulation》期刊。美國心臟協會根據過往研究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就醫紀錄,節錄10種飲食建議,民眾可視個人健康程度作出調整。
硝酸鹽為氮與氧組成的化合物,是植物的必須營養素,普遍存在於蔬菜(芹菜、萵苣、波菜)與經細菌作用後會轉化成「亞硝酸鹽」。在特定條件下,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將攝取硝酸鹽及亞硝酸鹽,定義為對人類「可能致癌」(2A)。不過,硝酸鹽的用途廣泛,有機硝酸鹽更有血管擴張作用,可改善心臟的血氧供應量,是常見的心絞痛預防藥物的主要成份。而硝酸鹽存在於食物中,經由人體攝取後是否真會導致癌症?
年關將近,又是全家團圓享用年夜飯的時節。不過,年菜料理不少熱量偏高,吃太多使體形跟著「一團圓」。台安醫院劉怡里營養師受訪表示,常見的10大年菜中各有「飲食地雷」要注意,提醒民眾應適量攝取,避免三高、慢性病控制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