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遺症好不了怎麼辦? 《刺絡針》:攝取「益生菌」半年 症狀有望緩解6成以上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對全球影響逐漸式微,但各地仍有不少確診者受到後遺症「長新冠」(Long Covid)所苦。為此,權威期刊《刺絡針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刊載研究指出,新冠確診者長期服用益生菌,或許有助於更快從長新冠症狀中恢復。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對全球影響逐漸式微,但各地仍有不少確診者受到後遺症「長新冠」(Long Covid)所苦。為此,權威期刊《刺絡針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刊載研究指出,新冠確診者長期服用益生菌,或許有助於更快從長新冠症狀中恢復。
隨口罩解封、輕症免隔離政策陸續實行,如何與病毒持續共存、成為今年度的重要課題。台灣感染症醫學會針對我國確診民眾進行生活品質影響調查,高達6成確診者表示染疫後,睡眠、情緒、記憶力、專注度等皆受到影響,甚至以體力影響最有感。
過年期間氣溫驟降,近日又明顯回暖,劇烈的溫差再加上空氣品質不佳,容易引起呼吸道症狀;若此前確診目前仍受「長新冠」所苦,咳嗽或呼吸道不適的狀況可能因此加劇。余朱青營養師於社群指出,除了就醫釐清症狀,平時也可以攝取特定飲食保護呼吸道。
即使距離新冠病毒問世已屆滿3年,對於新冠後遺症「長新冠」(Long Coivd)的研究仍方興未艾。除了大眾熟知的腦霧、嚴重咳嗽、失眠等後遺症,目前科學家更直指病毒對多器官的影響,恐怕為「不可逆」!權威期刊《Nature》指出,長新冠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現「多器官老化」的跡象。
確診後滿心期待與另一半相聚,想要享受「魚水之歡」的當下,卻發現自己突然「不想要」。這真的有可能發生嗎?權威期刊《Nature》子刊物《Nature Medicine》指稱,除了疲倦、腦霧、失眠、嗅味覺改變等常見後遺症外,「長新冠」也可能導致性慾低落、性功能障礙等問題。
百年大疫COVID-19橫空出世,牽動人類社會翻天覆地的重大改變。隨著Omricron變異株大規模傳播及疫苗施打普及,主要國家多已採取解封措施,台灣也將逐步走向全面開放與疫情共存,然而,病毒持續出現變異位點,是否可能引爆下一波疫情?《台灣篩檢學會》為此舉辦「Omicron 變異株與次世代疫苗」,邀集各界專家由生物演化、臨床醫療、公衛政策多重角度,針對變種病毒及疫苗醫藥發展進行回顧與趨勢探討。
不只吃甜食喝手搖杯,就連愛吸「電子菸」的癮君子們,也可能要注意蛀牙的風險?《美國牙科協會期刊》刊載研究指稱,吸食電子菸可能導致癮君子們的笑容更加黯淡、看牙醫的頻率也會增加,原因是電子菸琳瑯滿目的口味種類,皆加入一定量的「甜味劑」,可能使口腔微生物環境改變、引起牙齒腐壞。
確診後老是喘不過氣,不少民眾擔心是肺功能下降或長新冠後遺症。然而,一旦「咳、痰、喘」症狀連續出現三周以上,且本身具有長期抽菸史,更要注意是「肺阻塞」(COPD)正在惡化的警訊!肺阻塞不只是全球第三大死因,更長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當「咳、痰、喘」持續達三周以上,應儘快前往胸腔內科就醫,高危險族群更建議每年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
新冠後遺症「長新冠」(Long Covid)的預防,一直是醫界亟欲釐清的重點。根據權威醫學期刊《JAMA》刊載的法國研究表明,逾4000人的長期追蹤顯示長新冠大約於「1年內」症狀有望樣獲得緩解,這是迄今為止針對長新冠議題,隨機訪問時間最長的研究,頗具有參考價值。姜冠宇醫師指出,每種症狀的消退時間各不相同,估計有97.5%虛弱患者、94.2%的注意力不集中、77.5%的記憶力減退在急性症狀1年後出現症狀消退。延緩症狀消退的因子則有大於60歲中高年齡、女性、癌症史、抽菸史、高BMI以及急性期症狀較多者。
被普遍認為上手度高的「跑步」運動,也可能導致嚴重的運動傷害?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易澄醫師受訪表示,對跑步的熟捻度不同,受傷的程度也會有所差異。不少初階跑者在跑量增加後,大腿後側肌肉會出現反覆拉傷的狀況。若訓練量沒有隨之調整,可能導致肌群「一拉再拉」,甚至有少數案例在大腿部位出現明顯的挫傷與肌肉撕裂傷。因此,初階跑者更需注意訓練量的調控,避免過度訓練導致肌肉損傷。
確診新冠後引起之後遺症「長新冠」(Long Covid),不僅容易造成疲倦、腦霧、嗅味覺喪失、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甚至有罹患「姿勢性心搏過速症候群」(Postural Tachycardia Syndrome, POTS)的風險?根據荷蘭研究團隊發布於《MDPI》的論文,長新冠患者從仰臥姿勢直立後,出現POTS症狀者為100%。
適逢秋冬交替時節,將進入流感流行期,不少專家擔憂流感與新冠肺炎造成「雙疫情」,呼籲民眾嚴防病毒上身。衞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醫師受訪指出,免疫不佳、高風險族群應盡快施打流感疫苗,避免雙疫夾擊造成「免疫負債」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