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少碰生食、冰品! 醫揭駭人真相:外觀正常卻「爬滿諾羅病毒」
夏季高溫高濕易使食物腐敗,生食類食品與冰品恐成腸胃疾病高風險來源。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柏諺提醒,食物若未經妥善保存或處理,易滋生沙門氏菌、腸炎弧菌等致病菌,引發食物中毒。為預防腸胃道感染,陳醫師建議從飲食選擇、食物保存與個人衛生三方面著手,如剩菜兩小時內冷藏、生熟食分開處理,並慎選冰品來源。

夏季高溫高濕易使食物腐敗,生食類食品與冰品恐成腸胃疾病高風險來源。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陳柏諺提醒,食物若未經妥善保存或處理,易滋生沙門氏菌、腸炎弧菌等致病菌,引發食物中毒。為預防腸胃道感染,陳醫師建議從飲食選擇、食物保存與個人衛生三方面著手,如剩菜兩小時內冷藏、生熟食分開處理,並慎選冰品來源。

台日諾羅病毒齊爆發,台灣春節後急性腸胃炎創十年新高。藥師花逸修提醒諾羅病毒傳染力極強,酒精無效,須用肥皂正確洗手。感染後避免油脂、乳製品與含氧化鎂益生菌,改補電解水、溫和飲食。疾管署建議食具分開、熟食中心溫度達70°C,潛伏期最長48小時,若一天水瀉三次應盡速就醫。

諾羅病毒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病毒,近期「INPARADISE 饗饗」疑似爆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77名用餐者中有9人檢出病毒陽性。疾管署表示,台灣近期腹瀉病例創五年新高,主要病原為諾羅病毒。其傳播途徑包括糞口、食物和水源接觸,潛伏期1-3天,症狀多為嘔吐、腹瀉、脫水等,恢復期長達數周。疾管署建議正確洗手、避免生食交叉污染,並提醒患者注意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出現脫水或持續症狀應立即就醫。

烹飪或存放食物時的錯誤行為,往往會成為生活中的「致病因子」,稍有不慎就可能傷害人體!毒理學專家、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招名威教授於社群貼文表明,近期食安意外頻傳,不少民眾為求健康,開始在家中烹飪餐食並避免外食;殊不知用錯誤的方式處理食物,亦可能誘發嚴重的食品中毒情事。

台灣食安風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繼「寶林茶室」邦克列酸(Bongkrek acid)中毒事件後,知名餐飲集團「王品」旗下2家餐廳「初瓦」、「嚮辣」;日本料理餐廳「藏壽司」接連傳出食物中毒案例,其中初瓦與嚮辣通報案例共計82例、藏壽司更是在11天內接獲2起通報,新莊、淡水分店已被勒令暫停營業。

台北信義區馬來西亞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疑似爆發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截至今(28日)日有12人通報食物中毒症狀、其中2人死亡、5人ICU急救中。因中毒者以食用河粉、粿條等澱粉食物為主,衛福部昨日召開專家會議指出,經考量過去文獻、患者臨床表現,因「米酵菌酸」汙染導致中毒情事的可能性確實不小。

位於台北市的馬來西亞素食餐廳「寶林茶室」,近日疑似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截至今(27日)下午2點已累計10起中毒案例,其中更有2人死亡、2人ICU急救中。因中毒者以食用河粉、粿條等澱粉食物為主,目前各界推測致毒的根本原因與米酵菌酸、仙人掌桿菌等細菌或毒素有關。

國內遭受病菌污染而引發食物中毒的個案,大多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桿菌為主,李斯特菌感染病例相對較少。較易遭受李斯特菌感染的食物為生菜、哈密瓜、未殺菌完全的乳製品以及未徹底殺菌的香腸、火腿等加工食品。以往感染事件大多發生在國外。由於李斯特菌對免疫力低下的高風險族群可能造成致命風險,各國對李斯特菌的檢驗也更為嚴格謹慎。

過年將至,家家戶戶習慣多準備食材,取其「年年有餘」的吉祥涵意。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醫師表示,年夜菜不建議烹煮過多份量,也不建議隔餐重覆食用,除了避免營養流失、也可以降低食物中毒、引起腸胃炎等風險。顏宗海醫師表示,當食物置於7°C -60°C的環境中,易受微生物所汙染,醫學上稱為「危險溫度」。熟食類建議烹後1-2小時內完成食用。若無法在一餐吃完,應將剩菜存放在低於7°C的環境中(如冰箱冷藏庫)。飯菜擺放的時間,冬季建議一小時存放,夏季建議在2小時內放入低溫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