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事、買菜「只穿拖鞋」危害超大! 醫勸全職媽媽:快做1檢測遠離「足底筋膜炎」
「很多人來診間求助時表示,醫師,我下床第一步腳底最痛,但活動一段時間又好多了,為什麼會這樣?」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黃鈺涵醫師指出,國人腳痛問題中,以「足底筋膜炎」較為常見。
「很多人來診間求助時表示,醫師,我下床第一步腳底最痛,但活動一段時間又好多了,為什麼會這樣?」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黃鈺涵醫師指出,國人腳痛問題中,以「足底筋膜炎」較為常見。
台灣即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骨鬆患者也逐年增加。「骨質疏鬆症」為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導致骨骼脆弱、骨量減少或骨密度下降,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骨質流失速度會迅速上升。骨鬆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也因「矮、駝、痛」與老化症狀類似,往往等到骨折發生並就醫才驚覺自身骨密度過低、確診骨質疏鬆症。
台灣平均一年喝掉28億杯咖啡,然而,因為利尿作用電解質流失,加上年齡增長、飲食習慣不佳等因素,許多人可能已經默默成為「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國健署調查顯示,國內每7人就有1人骨鬆,骨鬆不再是老年人問題,年輕人或懷孕的媽媽們,一樣不能輕忽。
若發現臉上「皺紋變多」,甚至出現駝背、下背疼痛等徵兆,要注意可能為「骨質疏鬆症」的發生前兆!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症常被稱做「隱形殺手」,初期並無明顯症狀。若民眾出現「駝背」、「比原先身高矮4公分以上」,以及「經常下背疼痛」3大徵兆,需提高警覺並就醫治療。
骨質疏鬆不只是缺鈣,也與缺乏維生素D密切相關?光田綜合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嚴可倫醫師指出,民眾雖然知道骨質疏鬆對健康的重要,卻往往不甚理解或低估維生素D的重要性。事實上,維生素D能提升腸胃道與腎臟對於鈣的吸收,對於人體生長及骨質維護皆功不可沒。
想要維持骨骼健康,人體需要各種營養素共同參與。均衡且健康的飲食型態不可或缺。哈佛大學醫學院建議,健康飲食應以多吃蔬菜、水果、豆類、堅果、瘦肉為主。不過,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對於營養素的吸收能力開始下降,須留心維持骨骼所需的營養素是否攝取充足。
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銀髮族常見慢性病第4名,且隨著年紀增加,骨鬆患者人數也隨之攀升。即使民眾對骨鬆的普遍認知度高,卻鮮少主動篩檢,更對骨折風險毫無警覺,往往在發生意外就醫時,才發現自己早已罹患骨質疏鬆。骨鬆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可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提升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風險。目前骨鬆藥物在健保給付已趨為完整,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也有了不同的選擇,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而言,提供更積極且方便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