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魚真會變聰明? 營養師公布「10大營養魚類」排行:鮭魚竟排不到前3名
與其透過魚油等保健食品補充營養,不如多吃「深海魚類」補充DHA與EPA?高敏敏營養師透過社群貼文指出,長輩常說「吃魚會變聰明」,主要原因為魚肉中含有豐富的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其中DHA有助於孩童腦部及視力發育、延緩成年人腦部和視力退化,EPA則有抗發炎、預防血栓形成、保護心血管、降低慢性病風險等效果。
與其透過魚油等保健食品補充營養,不如多吃「深海魚類」補充DHA與EPA?高敏敏營養師透過社群貼文指出,長輩常說「吃魚會變聰明」,主要原因為魚肉中含有豐富的Omega -3不飽和脂肪酸;其中DHA有助於孩童腦部及視力發育、延緩成年人腦部和視力退化,EPA則有抗發炎、預防血栓形成、保護心血管、降低慢性病風險等效果。
許多減重者害怕在減重過程中,攝取過多的「油脂」導致肥胖。實際上,良好的脂肪是健康飲食相對重要的一環。美國認證營養師Kelsey Hampton表示,首先得釐清脂肪並不總是有害,如「不飽和脂肪」常被稱作「健康脂肪」,適量食用可以成為健康飲食的一部分,並有助於保持毛囊和皮膚健康、保護器官、促進大腦發育,並幫助身體保存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D、E、K)。
《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2019年高達45%的癌症死亡人口與可預防的風險有關,並點名「肥胖」是後天引起致癌的重要因素。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統計顯示肥胖與各種癌症如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大腸癌高度相關,顯示肥胖族群的確比較可能發生癌症。
脂肪是巨量營養素之一,脂肪酸也是人類必需的營養素,1公克脂肪提供9大卡熱量,無油烹調會大量減少食用油,但無法從食物中獲得完整脂肪酸、造成營養失衡。飽和、單元不飽和、多元不飽和是油脂類的分法,除了烹調用油外,三類油脂也普遍同時存在於蛋白質食物中,例如蛋約含35%的飽和、44%單元不飽和、21%多元不飽和脂肪。動物來源有較高比例的飽和脂肪酸,植物來源則是多數為不飽和脂肪酸。書中僅呈現油脂總量,並不刻意區分不同油脂佔比,主要平衡交替使用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主的植物油。不吃蛋的素食者,油品就可平衡使用少量含飽和脂肪的植物油(椰子油、棕櫚油)。至於控制脂肪攝取量的需求,主要針對體重調整。
大腦的主要組成元素是神經元。其餘則由神經膠質細胞(星狀細胞、寡樹突細胞、微膠細胞、室管膜細胞、許旺式細胞等),或是負責供給養分並保護神經元的支持細胞所組成。我們的大腦中約有 300 億個神經元,並有約 2 倍多的神經膠質細胞。
上班總是自覺無精打采,夜間更時常睡不飽、起床時疲憊感揮之不去?要注意可能是心理壓力過大或工作繁重,對生理機能造成傷害。個人處於疲憊狀態,更可能影響工作表現或學習能力,因此呼籲民眾,除了攝取咖啡因之外,日常生活中可養成以下8種習慣,有助於維持一天的精神狀態,並在工作或學習時保持清醒:多與同儕交談、保持活動、攝取堅果類、腹式呼吸、午休小睡、日曬、環境涼爽、刺鼻氣味。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主要的人口死亡原因之一,估計每年奪去近1790萬人的生命。不過,民眾仍可透過改變飲食、養成運動習慣以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威脅。《美國心臟協會》(AHA)即建議,飲食上可用「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取代生活中常見的飽和脂肪酸與反式脂肪。
日常飲食影響膽固醇及血糖變化,也與三高、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疾病息息相關。丹麥研究指出,被認為健康且能幫助減重的「北歐飲食」(HND),不只有助於體重管理,也能起到降低血糖以及膽固醇水平等作用。關鍵原因在於飲食中含有更多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哥本哈根大學研究團隊徵集200名50歲以上的受試者,皆屬於高BMI、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研究團隊將200人採取隨機對照試驗方式,分為習慣飲食組以及北歐飲食組,再收集他們的血液、尿液樣本,檢測血糖、血清脂蛋白、三酸甘油酯以及炎症生物標記(細胞激素、C反應蛋白等)。經過6個月發現,受試者的膽固醇下降,血液脂肪量更低,血糖控制更穩定。
多吃魚肉真的有助大腦健康嗎?法國波爾多大學的研究團隊收集了1,623名年齡大於65歲以上的參與者,且無心血管疾病住院病史、中風病史、認知功能障礙病史,透過MRI磁振造影掃描與飲食問卷評估,結果顯示每周吃魚2-3次以上的族群,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風險最多降低了37%,研究結果發佈於期刊《N eurology》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