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溫一驟降就感冒! 為何生病總是好得慢? 醫解答:恐是身體免疫「儲備量不足」
氣溫驟降易感冒,若恢復慢,恐與免疫「儲備量不足」有關。全人健康診所副院長暨千暘診所醫療長王德生醫師指出,發燒、流鼻水是免疫系統對抗病原的正常反應,過度壓抑反而延長康復時間。免疫力需長期培養,飲食、運動、作息均衡是關鍵。另可趁年輕健康時「凍存免疫細胞」,未來對抗癌症或重大感染時作為生物存摺使用。年過40免疫力下降,預先儲備高活性細胞,是提升健康保障的前瞻策略。
氣溫驟降易感冒,若恢復慢,恐與免疫「儲備量不足」有關。全人健康診所副院長暨千暘診所醫療長王德生醫師指出,發燒、流鼻水是免疫系統對抗病原的正常反應,過度壓抑反而延長康復時間。免疫力需長期培養,飲食、運動、作息均衡是關鍵。另可趁年輕健康時「凍存免疫細胞」,未來對抗癌症或重大感染時作為生物存摺使用。年過40免疫力下降,預先儲備高活性細胞,是提升健康保障的前瞻策略。
免疫力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均衡飲食可維持細胞活力,降低慢性發炎與癌症風險。營養師李芷寧建議,適量攝取抗氧化食物、優質蛋白質與健康脂肪,並避免高糖、高鹽加工食品,以確保免疫穩定。此外,免疫力隨年齡下降,科學家發現免疫細胞凍存能在免疫巔峰時儲備健康細胞,為未來提供更強的抗病力。透過飲食、運動與免疫科技三管齊下,可建立完整健康儲備,降低疾病風險,為未來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第28屆台灣癌症聯合學術年會在2024年5月4日於台北萬豪酒店盛大舉行。該年會邀請國內外腫瘤醫學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癌症治療的最新進展和未來方向。其中,益生菌在增強免疫療法備受關注。
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全球死亡的第一大危險因子,其中「高血壓」更影響著13億人口的安危,患有高血壓者更可能面臨嚴重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過,近期刊載於《Hypertension Research》的研究發現,台灣常見的水果「李子」(Plum)中,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或許有助降低高血壓的患病機率。
隨著人類社會大量使用內燃機及發展石化工業,全球空氣污染日趨嚴重,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在2013年就將戶外空氣污染列為人類致癌主要因素。然而,空污是如何影響人體健康並誘發癌症?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LE)是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風濕病)之一,所謂的自體免疫疾病是指造成發炎反應的物質是由本身所產生。循環中帶有對抗自體細胞的表面的專一性抗體,會結合到細胞表面成份,啟動發炎發應,不只造成細胞與組織傷害,還會形成可溶性免疫複合物沉積在血管和組織內。
「空氣汙染」如同肥胖、熬夜或久坐等不健康因素一般,是造成身體狀態每況愈下的風險因子之一。此前有研究宣稱,吸入過多的懸浮微粒「PM2.5」,恐怕容易導致癌細胞的形成、更可能增加死亡風險。如今刊載於《Environmental Health》期刊的研究聲稱,即使是暫時暴露於「柴油氣體」中,都可能影響大腦「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DMN)的運作,從而提升認知下降或憂鬱症風險。
百年大疫影響全球人類健康,台灣累計染疫數更已突破800萬人。不少民眾在確診後出現易喘、易累,自覺心肺狀況及體力明顯下降,更需要提升自我照護能力。新光醫院家醫科柳朋馳醫師指出,感染後出現呼吸不暢、胸悶等症狀,應先經X光、肺功能檢查,評估心肺功能是否異常,如果檢查無異狀,可從運動、營養、預防各層面做好自我照護,幫助身體恢復。
近日國內空氣汙染嚴重,尤其中西半部PM2.5數值有普遍升高的趨勢。建議民眾外出通勤時仍應配戴口罩、切勿輕忽空汙的危險性。《Scienece Advances》於9月刊載的研究已清楚表明,即使是低水平的空氣汙染,也足以讓人類的死亡率提升,亦可能使早年死亡的風險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