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再跟風亂戒澱粉! 《JAMA》證實:多攝取「這4種」優質碳水,有望延長預期壽命
《JAMA》最新研究顯示,中年攝取高品質碳水(全穀物、水果、蔬菜、豆類)可提升健康老化勝算31%。若以優質碳水取代精製碳水、動物蛋白或脂肪,勝算最高增至16%。膳食纖維攝取也與降低慢性發炎、延長壽命有關。專家強調,健康老化與「碳水化合物的品質」息息相關,本研究雖以女性為主,仍具飲食建議參考價值。
《JAMA》最新研究顯示,中年攝取高品質碳水(全穀物、水果、蔬菜、豆類)可提升健康老化勝算31%。若以優質碳水取代精製碳水、動物蛋白或脂肪,勝算最高增至16%。膳食纖維攝取也與降低慢性發炎、延長壽命有關。專家強調,健康老化與「碳水化合物的品質」息息相關,本研究雖以女性為主,仍具飲食建議參考價值。
現代人飲食西化、加上久坐等不良生活習慣,「消化不良」已成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消化不良往往伴隨腹脹、脹氣、打嗝、便祕、腹瀉等惱人的情況,若腸胃道症狀持續出現,應審慎考慮改善生活習慣。美國心臟病學會院士Yasmine S. Ali表示,以下9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有助於促進消化系統健康,緩解與消化不良相關的症狀,並改善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多吃高纖食物、多加運動、減輕壓力、少吃讓胃部不適的食物、細嚼慢嚥、多喝水、全麥食物代替精緻澱粉、攝取綠葉蔬菜、攝取瘦肉蛋白。
近年來有鑑於健康飲食風氣逐漸盛行,已有不少人理解「精緻澱粉」不僅蘊含過多的熱量,導致越吃「反而越餓」,還可能使罹患心血管疾病、肥胖等疾病的風險增加。因此,將健康的「低碳水穀物」添加至日常飲食中,對於獲得額外的營養可謂相當重要。哪些低碳水穀物對於健康有所幫助?美國認證營養師Kelsey Hampton表示,以下7種穀物可以適度取代精緻澱粉,做為日常的澱粉攝取來源,還能補充人體所需的膳食纖維,維持身體健康:布格麥、蕎麥、藜麥、野米、古斯米、大麥以及小米。
多吃B群幫助提升免疫力?簡鈺樺營養師受訪指出,維生素B群包含硫胺、核黃素、菸鹼素、泛酸、生物素、維生素B1、B6、維生素B12、葉酸,會參與巨量營養素的代謝,以及身體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的代謝運作。比如白血球抗體產生氧化還原反應需要消耗B群。日常飲食可攝取足夠B群,有個別需求可常規補充。
用餐後自覺腹部脹氣嚴重,可能是飲食習慣與飲食內容出了問題?美國加州內科醫師Elaine K. Luo指出,任何食物攝取過量、過急皆可能導致脹氣,包括蔬菜等富含纖維質的食物,應以適量食用為原則。另外,本身有胃部疾病、食物過敏病史,也應注意頻繁脹氣問題。
多吃富含高纖維的食物,能為身體帶來何種益處?攝取足夠的纖維質,可保持腸道環境健康,避免肥胖與並顯著降低各疾病發作的風險。先前的研究即指出,多吃纖維對降低心血管疾病有益,且能預防糖尿病、癌症,而《Nutritional Neuroscience》刊載的最新研究表明,成年人攝取足量纖維質,可降低老年後的施智風險。
目前的健康飲食風潮大致以預防慢性病、肥胖的「減重飲食」為主;然而體重過輕者、有固定運動習慣但肌肉量不如預期者亦不在少數。許多人會嘗試飲用「蛋白粉」調製的飲品補充蛋白質、期望獲得更高的肌肉量,不過若個人患有慢性腎臟病、肝臟疾病,過多的蛋白粉或許有害上述患者的身體健康。
從國人愛吃的六大類食物排名,竟可發現隱藏健康危機?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攜手國健署與農糧署舉辦「食物明星賽」,根據全台17萬人次的票選發現,六大類食物以高麗菜、白米飯、香蕉、鮮乳、豆腐、核桃奪得國人最愛吃的食物冠軍。該份調查也發現,大蒜、油條、榴槤為國人最挑食的蔬菜類、全榖雜糧及水果類。
糖尿病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除了飲食內容之外,進食時間也可能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身體狀況?《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近期刊登的回顧性研究指出,在適合的時間點攝取不同種類的營養素,或許對糖尿病患者的心臟健康更有利。
健康飲食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基本條件。考量到健康飲食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關聯性,《美國心臟協會》15年來首次更新了飲食指南,並刊載於《Circulation》期刊。美國心臟協會根據過往研究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就醫紀錄,節錄10種飲食建議,民眾可視個人健康程度作出調整。
飲食是維持健康的基礎,全球飲食風險預估造成每年11萬人死亡以及2.55億失能調整生命年。改變飲食習慣有助於延長壽命?近期刊登於《PLOS Medicine》的統合研究顯示,年輕人透過飲食調整,可能有助延長預期壽命約10年時間,且對60歲以上長者同樣具顯著效果。來自挪威卑爾根大學的研究團隊,針對現有文獻進行統合分析,並根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開發統計模型,希望釐清飲食型態對預期壽命的影響估計。該模型現今作為公開可用的在線工具,名稱為「Food4HealthyLife」。
Omicron變異株大流行造成全球確診個案急速增加,即便施打疫苗也可能發生突破性感染。美國加州索薩利托市非營利性預防醫學研究所創辦人Dean Ornish醫師在接受專訪時指出,發表於《BMJ Nutrition Prevention and Health》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影響感染Omicron的嚴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