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三秒就入睡 確診後卻「每天失眠」! 醫師親揭「長新冠」4大影響
台灣於今年5月邁入新冠確診高峰後,陸續有不少民眾受到「長新冠」所苦而前往醫院求診。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鈞百醫師表示,診間曾有一女性病患,在5月底確診新冠肺炎後,雖然僅出現咳嗽、流鼻水等輕微症狀,但在解隔後,卻陸續出現情緒不穩、記憶力變差、嚴重失眠等問題。困擾該病患的不只記憶力問題,還有嚴重的「睡眠障礙」。該病患表示,以往自己的睡眠狀態十分良好,卻在染後每天飽受「失眠之苦」,使其精神變差、無法專注且脾氣暴躁。
台灣於今年5月邁入新冠確診高峰後,陸續有不少民眾受到「長新冠」所苦而前往醫院求診。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楊鈞百醫師表示,診間曾有一女性病患,在5月底確診新冠肺炎後,雖然僅出現咳嗽、流鼻水等輕微症狀,但在解隔後,卻陸續出現情緒不穩、記憶力變差、嚴重失眠等問題。困擾該病患的不只記憶力問題,還有嚴重的「睡眠障礙」。該病患表示,以往自己的睡眠狀態十分良好,卻在染後每天飽受「失眠之苦」,使其精神變差、無法專注且脾氣暴躁。
心跳不規則不只要當心是「心房顫動」發作,還可能是中風、心肌梗塞及心因性猝死的未爆彈?中華民學心律醫學會理事長溫明賢醫師指出,心血管出狀況的的病人大多反映會有心悸、胸悶、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昏、疲倦等症狀。如果罹患心律不整等慢性病,未規律接受治療,病情未受良好控制,感染新冠後重症風險恐增加,原本疾病突然發作危險也大增。
新冠肺炎影響全世界長達兩年半之久。即便如此,長新冠對於人體的影響機制至今尚未有確切的定論。聯安診所胸腔科蔡哲龍醫師說明,新冠肺炎的影響不僅是上呼吸道感染而已,一旦病毒深入到體內,可能會影響肺部、心血管系統、腦部、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與皮膚等。
COVID-19影響全世界將近三年。對許多人而言,染疫確診後只要適當休息、治療,症狀康復後便能回到正常生活。然而,不少確診者的惡夢,卻是在病毒感染康復之後才開始。權威學術期刊《SCIENCE》專文報導指出 ,從病毒大流行伊始就有科學家陸續發現「長新冠」可能造成持續性症狀,並努力探索其背後發生成因。截止目前,引發「長新冠」的後遺症有三種可能理論:第一是病毒感染造成的微小血栓,第二是病毒殘留在體內並持續複製,第三則是染疫引起的免疫異常。
國內Omicron確診人數與日俱增,雖然已有不少民眾已施打疫苗,且當局已決定與病毒共存,但確診後是否將發生長期併發症,也就是俗稱的「長新冠」,仍是民眾最為擔憂的議題之一。《潮健康》特此整理長新冠相關研究與指南,提供民眾癒前的疾病預防、與癒後照護、就醫作為參考。
新冠病毒產生的後遺症將為身體帶來中長期的影響,根據統計,依病毒株不同,大約會有7-20%的患者在感染痊癒後產生影響,患有新冠後遺症的人常見症狀包括:疲倦、體力變差、胸悶呼吸不暢、咳嗽、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嗅覺味覺變化、焦慮、腹瀉、痠痛、皮疹、月經失調等。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林巧梅醫師提醒民眾,面對新冠後遺症切勿驚慌,長新冠所帶來的不適可以經由中醫師診斷後,給予投藥或是透過針灸獲得改善。
國內目前累積35例兒童重症確診個案(截至6月5日),不少家長擔憂孩子染疫後併發「猛爆性腦炎」,最近更傳出重症孩童出現「哮吼」、肺炎、敗血症等併發症。令更多父母憂心忡忡的是,兒童確診後是否與成人一樣,有一定機率將造成「長新冠」的長期後遺症。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全球大流行以來,民眾逐漸注意到「肺纖維化」的危險性,其實,不只新冠肺炎病毒引發肺炎後遺症,以及民眾常聽見的特發性肺纖維化。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蔡英明醫師指出,正常人難以想像肺纖維化的嚴重性,肺臟在持續纖維化的過程中,喪失氣體交換的正常功能,隨著咳嗽、呼吸困難症狀不斷惡化,患者就像溺水一般,每分每秒承受著難以忍受的窒息感。
指揮中心宣佈「快篩陽等同確診」擴大施用一般民眾,預計將有更多確診個案需要進行居家隔離照護,如何減少家戶感染風險?光田綜合醫院沙鹿總院感染科主任楊清鎮醫師受訪表示,輕症確診者在家照護時,應多注意飲水、休息,隨時覺察是否有症狀變化,避免延誤就醫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