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抹茶比綠茶更能抗失智? 日研究:每天喝「這份量」提升認知功能,還能改善睡眠品質
近期《PLOS ONE》研究指出,抹茶具有潛力改善老年人的輕度認知障礙及睡眠品質。研究顯示,抹茶中的兒茶素和茶胺酸,可能比傳統綠茶更有效抑制認知衰退和提升面部情緒辨識能力。此外,抹茶還具備抗氧化、促進心血管健康、幫助減重等效果。儘管攝取抹茶有多重健康益處,但過量飲用可能導致胃部不適及干擾睡眠,建議適量飲用。
近期《PLOS ONE》研究指出,抹茶具有潛力改善老年人的輕度認知障礙及睡眠品質。研究顯示,抹茶中的兒茶素和茶胺酸,可能比傳統綠茶更有效抑制認知衰退和提升面部情緒辨識能力。此外,抹茶還具備抗氧化、促進心血管健康、幫助減重等效果。儘管攝取抹茶有多重健康益處,但過量飲用可能導致胃部不適及干擾睡眠,建議適量飲用。
女性若於40歲以前進入更年期,竟可能與更高的死亡風險有關?刊載於《Endocrine Abstracts》並發表於歐洲內分泌學會議的研究表明,40歲前出現停經、不孕、性慾下降、熱潮紅等症狀,與「卵巢早衰」(POI)問題密切有關,且可能導致較高的心血管、癌症與全因死亡風險。
「超加工食品」因熱量高、營養成分低,被認為是導致健康狀況下降的元凶之一,先前也曾有文獻證實其與癌症、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風險有關。如今權威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刊載研究更警告,長期食用過量的超加工食品,恐怕會減損預期壽命、增加過早死亡的風險。
運動後產生「快感」如快樂、幸福的感受,是大腦分泌「多巴胺」的現象之一,主動地進行有氧運動可以提高認知功能、縮短認知過程「反應時間」(RT),竟然也與多巴胺有關?一項新的研究透過正子斷層掃描發現,中高強度的有氧運動會促使大腦釋放內源性多巴胺(DA)。
新竹市衛生局今日在綠水市民活動中心舉辦「智慧顧健康、AI輕鬆學-社區青銀共融衛教觀摩活動」,由秘書長張治祥代表市府出席,並邀請社區長者與光復中學學生們,共同利用時下最流行的AI智慧工具,獲得健康知識及營造健康生活。
不少研究認為,適度的性行為有助於人體分泌催產素、腦內啡與血清素等荷爾蒙,達到更好的心理健康。如今《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刊載文獻更表明,進行性活動與體驗性快感,可能會對老年人的認知功能產生重大影響;而解決「性健康」問題,可能是促進晚年認知健康的關鍵因素。
「孤獨感」不只會影響心情,更可能實際影響「腦容量」,導致認知下降與失智風險?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AN)直屬刊物《Neurology》近期刊載一篇文獻指稱,與頻繁社交者相比,孤獨者或不常社交者更可能出現腦容量減少、大腦區域缺失等狀況。
據國發會資料顯示,台灣2025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而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每4位65歲以上老人有1位有認知衰退狀況,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更有研究指出,隨著年紀的增加,大腦認知功能在40-50歲開始有退化的現象。
近日,一位72歲女性長者因走路不穩、記憶力下降等症狀,至醫院進行磁振造影(MRI)檢查,結果顯示其大腦中的「海馬迴」,出現萎縮和皮質變薄的現象,經醫師診斷為「失智症」。衛生福利部樂生療養院神經內科主任賴軍皓醫師指出,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而是一種因腦部退化性病變而產生的症候群。
根據WHO刊載指南指出,全球有超過850萬人罹患巴金森氏症,造成580萬人餘生失能、近33萬人死亡,嚴重程度逐年加劇。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胡朝榮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為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60歲左右,以現今的「高齡化社會」來說,患病年齡一點都「不高齡」,反而正值承上啟下的年紀。
已連續6年蟬聯最佳飲食方法的「地中海飲食法」,除了對心血管健康具有公認的好處,對於延緩「失智」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好處?刊載於《BMC Medicine》的研究指出,堅持採取地中海飲食方法的中老年人,比起採取其他飲食者,失智風險顯著降低23%,對於遺傳性的癡呆症也具有保護作用。
皮膚出現搔癢、紅疹,甚至有出現大小不一的水疱破皮,別以為只是一時過敏,有可能是「類天疱瘡」發作,嚴重者甚至需要住院,還有感染、死亡風險?由於類天疱瘡好發於長者族群,除了用藥照護上需要特別注意,不少病人更合併有糖尿病問題,特定血糖藥可能會增加類天疱瘡風險,應及時就診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調整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