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一到心情更「Emo」? 醫:注意這3大徵兆,恐是「季節性憂鬱症」警訊
冬春交替時期,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情緒波動,部分人甚至出現「季節性憂鬱症」。振芝心身醫學診所吳泓熹醫師指出,此症與日照時間減少、血清素濃度下降及褪黑激素增加有關,患者每年特定季節反覆發作,常見症狀包括情緒低落、疲倦、易怒、失眠等。治療方式包括光照治療、維生素D補充及心理諮商等,並建議患者多接觸陽光、參與社交活動、維持規律作息,家人則應給予關懷與支持,幫助患者改善情緒,遠離憂鬱困擾。
冬春交替時期,氣候變化可能導致情緒波動,部分人甚至出現「季節性憂鬱症」。振芝心身醫學診所吳泓熹醫師指出,此症與日照時間減少、血清素濃度下降及褪黑激素增加有關,患者每年特定季節反覆發作,常見症狀包括情緒低落、疲倦、易怒、失眠等。治療方式包括光照治療、維生素D補充及心理諮商等,並建議患者多接觸陽光、參與社交活動、維持規律作息,家人則應給予關懷與支持,幫助患者改善情緒,遠離憂鬱困擾。
HIV感染者透過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毒量,曾有調查顯示,高達6成的HIV感染者有失眠困擾,且因體重增加、失眠、頭痛等副作用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增加心血管疾病及心理共病風險。嘉義基督教醫院洪冬哲醫師建議,可從調整生活習慣及心理諮商著手,必要時換藥改善症狀,並調整服藥時間以減少副作用。
台灣影音頻道《眾量級CROWD》宣布暫停更新,主理人「家寧」近日開設新頻道,但影片中談話內容與過去差異甚大,引起網友熱議,猜測這可能與「心靈成長課程」有關。對此,醫師姜冠宇建議,不必花大錢參加課程才能心靈成長,運動就是最好的選擇,有助於減壓、改善代謝、調節內分泌,並提升心情。他提醒,如參與課程或團體中感到不適應,應該果斷離開,並可利用心理諮商資源尋求幫助。
近年隨著名人輕生憾事頻傳,引發國人關注憂鬱症議題。憂鬱症是最常見的情緒疾病,對於身心的影響卻不可忽視,當代文獻指出,憂鬱症的盛行率遠比一般人想像更多,成人的生命週期中面臨12個月重度憂鬱症的風險接近6%;個人終身發生憂鬱症的風險更高達15-18%。
已有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對於改善心理健康、甚至輔助心理治療方面都有幫助。不過,若本身為精神疾病患者,該從哪些運動著手最好?刊載於《BMC Psychiatry》的研究表明,「衝浪」與「登山健行」2種運動,對於緩解重度憂鬱症症狀而言,具有顯著的正面作用。
心理疾病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尤其歷經3年新冠疫情,居家隔離時期形成的壓力與孤獨感,對特定族群而言或許難以抹滅。不過,權威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刊載研究認為,日常採取具一定強度的「體育活動」,或許有機會逆轉高壓力與心理疾病帶來的危害。
服用「威而鋼」不但有助於「重振雄風」,更能降低男性過早死亡的風險、延長預期壽命?《The Journal of Sexual Medicine》刊載研究表明,如威而鋼、犀利士等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的藥物,可能有助於降低男性心血管相關死亡與總體死亡率的風險,不過相關因果關聯仍需進一步研究加以證實。
近日網路創作者「理科太太」推出線上課程,內容包含諮商100小時以上的經驗分享。因心理諮商內容在國內屬「醫療行為」,因此該課程一出隨即引發專業人士的反對與撻伐。對此,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特地將民眾常見對於諮商的問題整理成筆記,幫助增加民眾對於心理議題與心理健康的識能。
良好的性愛對兩性關係而言不可或缺,尤其探索「敏感帶」更能幫助雙方達到高潮。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認為另一半總是「性」趣缺缺,甚至對於床笫之事感到困擾、總是羞於表達自身想法。《臺灣民眾性事調查》指出,論及敏感帶時有近70%臺灣民眾傾向透過「身體表情」讓伴侶知道,而非開口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