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罹患「心衰竭」等於無藥可救? 「這類人」發病前竟無症狀? 醫揭6大高風險族群
「心臟」是少數不易受到「癌細胞」影響的器官之一;不過若罹患有「心臟癌症」之稱的心臟衰竭,卻可能比癌症更為致命。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受訪表示,心衰竭又稱「疲球心」,形容心臟如漏氣氣球,因心肌變長、變薄,心臟擴大無力而逐步停止跳動。
「心臟」是少數不易受到「癌細胞」影響的器官之一;不過若罹患有「心臟癌症」之稱的心臟衰竭,卻可能比癌症更為致命。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受訪表示,心衰竭又稱「疲球心」,形容心臟如漏氣氣球,因心肌變長、變薄,心臟擴大無力而逐步停止跳動。
就算平時的飲食總量較少,仍可能面臨「體脂過高」的窘境?嫚嫚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診間近期有一50歲中年女性患者,平時總量偏少,體脂肪卻高達40%。進一步問診後發現,雖然該患者一天僅吃兩餐、進食量也很少,但喜歡每天吃點餅乾、搭配含糖手搖飲的飲食內容,應是造成其體脂居高不下的主因。
一名30歲的年輕女子結束日本蜜月行後,回台不久後昏倒送醫,經醫師診斷為「心臟衰竭」;進一步檢查發現,引發心臟衰竭的元兇是「肺動脈高壓」。這才知道,該患者先前出現食慾不振、雙腳水腫像「麵龜」、異常喘息等症狀,並非會計工作太累、腎臟出狀況,而是肺動脈高壓的警訊。
一位68歲從事臨時鐵工的男性,上腹陣痛、噁心想吐,以為是急性胃炎,服用胃藥但毫無緩解,卻在工作中因呼吸困難全身無力而被送進急診。這位患者被送進急診室時,已因呼吸困難、心跳急促,於急診發現低血壓幾近休克狀態,緊急安排心電圖檢查及抽血檢驗,確定為心肌梗塞,立即做心導管檢查。
坐在馬桶老半天卻上不出來?不少人面臨排便不順暢和便秘問題,會選擇直接到藥局購買瀉藥。丁丁藥局謝瑋綾藥師受訪表示,市面常見緩瀉劑共有四大類:一、膨脹型緩瀉劑;二、刺激型瀉劑;三、滲透型緩瀉劑;四、糞便軟化劑。除了作用時間長短差異,也有需要注意禁忌症。緩瀉劑也不建議長期使用,避免增加腸胃對瀉劑的依賴性,影響正常蠕動機能。
上週週末(17-18日)寒流強襲台灣,僅1天就造成68人猝死,意外降臨的速度令人防不勝防。而寒流、溫差過大造成的心血管問題,不僅容易發生於長者、三高患者、吸菸飲酒者或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警告,年輕族群平時養成「5種習慣」,同樣容易暴露在寒流致命的危機中。
寒流進逼溫度破底,真的會出現「冷死人」的狀況!最新一篇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循環》的研究 指出,極端氣候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該篇研究指出,每100名心血管疾病就有1例死於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心律不整等疾病,而在極端溫度(最冷/最熱)的日子更易增加心血管事件的超額死亡。
「心血管疾病」為一廣義術語,用於描述多種疾病,如冠心病、心臟衰竭、中風、心臟瓣膜疾病、心律不整等;而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糖尿病、缺乏運動和肥胖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最常見因素。然而,血液中的「鉀離子」濃度過高,也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息息相關。
「心很累」恐是嚴重健康問題,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每24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疾病。敏盛醫療體系總院長陳文鍾醫師指出,國人常見的心臟疾病包括瓣膜性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肌病變、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及心臟衰竭。其中以「心臟衰竭」致死率最高,心臟衰竭會造成心臟供血量不足、腎臟水份排不出,形成心臟、腎臟相互影響的「心腎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