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衰竭」惡化死亡率比癌症高! 症狀、治療與風險族群一次搞懂
心血管事件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常見於新聞報導中的「心臟衰竭」,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說明,心臟衰竭是指心肌收縮力下降,心臟送出的血液無法供給身體組織足夠的氧氣。
心血管事件是造成猝死的主要原因,常見於新聞報導中的「心臟衰竭」,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說明,心臟衰竭是指心肌收縮力下降,心臟送出的血液無法供給身體組織足夠的氧氣。
平時有心血管問題不自知,小腿忽然腫脹別以為只是水腫,可能是心臟疾病徵兆?亞東紀念醫院心臟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吳彥雯醫師指出,不少病人施打新冠疫苗出現心臟不舒服,以為只是疫苗副作用而不以為意,最後才檢查確診是心血管疾病,還有病人3條冠狀動脈皆已嚴重阻塞而不自知,提醒有相關風險因子應注意身體警訊。
慢性腎臟病與高血壓控制息息相關,甚至可能加快洗腎進展。臺北榮民總醫院教學部實證醫學中心主任鄭浩民醫師表示,高血壓會影響腎絲球過濾率的下降速度,一般正常人每年下降速度約1cc,血壓大於140 mm/Hg時每年會下降5cc,血壓超過180 mm/Hg時,每年下降速度更高達10cc。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高血壓不僅使罹患相關慢性疾病的機率上升。美國芝加哥西北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醫師Christina Lineback所主持的研究亦指出,年輕時罹患高血壓,與55歲後大腦發生結構性變化有關。
生活作息是否正常,往往是健康狀態的決定性因素。《歐洲心臟病學會》(ESC)刊載的研究顯示,較早的睡眠時間與較低的心臟病風險有顯著關聯。該研究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中的88,026位受試者資料,平均年齡為61歲左右、年齡區間為43-79歲,其中58%為女性。測試方式是用腕帶式感測器在7天內蒐集受試者睡眠開始與結束時間,並引領受試者完成健康與身體狀況評估調查。
COVID-19大流至今,病毒株不斷變異至今,儘管最新的Omicorn變異株被認為逐漸走向輕症化與流感化,但最新的研究報告警告人們,確診COVID-19的後遺症可能持續長達一年之久,更可能對心血管造成深遠傷害。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報導指出,在疫情大流期初期就已發現,重症感染會破壞患者的心臟血管健康,引起血栓、發炎、心律不整甚至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是指心臟收縮功能或舒張功能變差,引起呼吸困難、水腫等症狀表現。心臟衰竭在已開發國家的盛行率約1-2%,大於70歲以上族群約有10%患有心臟衰竭。統計顯示,65歲以上因呼吸困難就醫的患者,每6人就有1人被新診斷為心臟衰竭。55歲男性一生中患有心臟衰竭比例為33%,女性則為28%。哈佛大學醫學院指出,心臟衰竭是65歲以上族群住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心臟衰竭主要有兩大類型,第一類是「左心室衰退」的心臟衰竭(HFrEF),左心室變大後會使心臟不夠力,無法供應足夠的血液到身體其他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