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長新冠」曙光? 國內研究曝:Omega-3脂肪酸起到「8種正向作用」
隨著疫苗普及、總體免疫力增強、以及藥物治療跟進下,雖然以Omicron為主的全球疫情日漸獲得控制,但仍有不少患者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得現象。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醫師指出,即使感染新冠肺炎並無「器質性」的後遺症,仍有不少康復者長期飽受疲勞、焦慮憂鬱、全身疼痛等後遺症所苦。
隨著疫苗普及、總體免疫力增強、以及藥物治療跟進下,雖然以Omicron為主的全球疫情日漸獲得控制,但仍有不少患者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得現象。安南醫院副院長蘇冠賓醫師指出,即使感染新冠肺炎並無「器質性」的後遺症,仍有不少康復者長期飽受疲勞、焦慮憂鬱、全身疼痛等後遺症所苦。
確診後即使幸運地沒有罹患長新冠,但身體的免疫系統卻已悄然發生變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整合醫學照護科主治醫師姜冠宇醫師於社群發文表示,國外有不少確診者康復後接連感染流感、呼吸道融合病毒。已有專家認為,確診新冠造成的免疫系統變化,可能導致個人面臨其他傳染病的風險。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各地陸續有染疫患者出現諸多持續的身體不適症狀,目前醫界稱之為「後新冠」或「長新冠症候群」。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院長王志堯醫師表示,目前兒童患者在這方面的資料甚少,而我國至4月期間才開始有新冠病毒在社區大幅度流行。其中,約有20%屬於青少年及兒童,該族群有10-30%的機會出現長新冠症候群,影響日常生活及課業學習。因此長期照護值得國家與醫界長時間關注。
新冠肺炎影響全世界長達兩年半之久。即便如此,長新冠對於人體的影響機制至今尚未有確切的定論。聯安診所胸腔科蔡哲龍醫師說明,新冠肺炎的影響不僅是上呼吸道感染而已,一旦病毒深入到體內,可能會影響肺部、心血管系統、腦部、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與皮膚等。
突然耳鳴不止,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後遺症?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頭頸部部長賴仁淙醫師受訪表示,耳鳴大致可區分為「急性耳鳴」與「慢性耳鳴」,當身體有外物如病菌入侵引起發炎反應時,的確可能衝擊內耳進而產生耳鳴症狀。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影響呼吸道、耳咽管,造成鼻竇炎及耳鳴症狀。在本土疫情爆發之前,有不少病人是接種疫苗後發生耳鳴而求診,與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有關,比例高出新冠確診者近9成。
本土累積確診病例已突破300萬大關,由於大多數民眾皆為輕症,且症狀大多能在1週內好轉,因此確診時的照護並不算太艱難。不過,隨著康復人口的增加,不少民眾開始面臨「長新冠」後遺症問題。光田綜合醫院中醫部主任蔡岳廷醫師表示,Omicron感染者罹患長新冠比例約在30-60%左右,等於全台可能至少有30萬以上的長新冠患者,在康復後需要持續調養。
新冠病毒產生的後遺症將為身體帶來中長期的影響,根據統計,依病毒株不同,大約會有7-20%的患者在感染痊癒後產生影響,患有新冠後遺症的人常見症狀包括:疲倦、體力變差、胸悶呼吸不暢、咳嗽、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嗅覺味覺變化、焦慮、腹瀉、痠痛、皮疹、月經失調等。亞東紀念醫院傳統醫學科林巧梅醫師提醒民眾,面對新冠後遺症切勿驚慌,長新冠所帶來的不適可以經由中醫師診斷後,給予投藥或是透過針灸獲得改善。
國內Omicron疫情嚴峻,導致確診人數不斷攀升。不少民眾染疫康復後,擔憂是否將造成「二次確診」;根據《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的研究指稱,Omicron相較Delta、Alpha等變異株,造成二次感染的風險確實較高,但無論是輕症、住院與重症風險,似乎皆比第一次感染時為低。
疫苗能否降低「長新冠」(Long COVID)風險?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報導指稱,根據最新一份分析1,300萬人健康記錄的調查研究顯示,接種疫苗約只降低15%的「長新冠」機率。這是目前為止人數最多的「長新冠」研究,但研究結果仍有其不確定性,並與其他類似研究數據有所出入。
確診Omicron雖然症狀較輕,但患者仍可能受「長新冠」(LONG COVID)的各種症狀所苦?英國國家健保署(NHS)資料指出,某些新冠肺炎個案會在感染痊癒數周後持續發生各種症狀,稱之為「長新冠」。雖然大多數人會在數天或數周內好轉,但長新冠的發生似乎與確診時病情嚴重程度無關。
不少新冠肺炎確診者即使痊癒,2-3個月後仍然存在腦霧、過度喘息、呼吸急促、記憶力衰退等大小不一的症狀,該疾病被稱為「後新冠肺炎症候群」(Post-COVID syndrome,PCS),一般稱之為「長新冠」(Long Covid)。除了認知功能相關症狀,科學家也發現長新冠將對人體的「凝血功能」造成嚴重損害,與確診者的「運動表現下降」趨勢亦有所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