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5正式入侵本土! 《Nature》曝3大特點:傳播力強大恐「前所未見」
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國內目前已有2例Omicron病毒亞型「BA.5」本土確診者。究竟新型變種病毒是否將造成嚴重疫情?根據美國病毒進化生物學家Jesse Bloom指出,相較Omicron先前的亞型如BA.1、BA.2或BA.3,其後代BA.4、BA.5似乎更能躲避抗體與免疫反應;即使民眾此前已感染新冠病毒,BA.5強大的免疫逃脫能力仍可能致病,造成「二次感染」。
根據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國內目前已有2例Omicron病毒亞型「BA.5」本土確診者。究竟新型變種病毒是否將造成嚴重疫情?根據美國病毒進化生物學家Jesse Bloom指出,相較Omicron先前的亞型如BA.1、BA.2或BA.3,其後代BA.4、BA.5似乎更能躲避抗體與免疫反應;即使民眾此前已感染新冠病毒,BA.5強大的免疫逃脫能力仍可能致病,造成「二次感染」。
新冠肺炎不只侵害肺部、造成嚴重的呼吸道傷害,從病情中恢復後也得注意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近期《Nature Medicine》刊載研究指出,自新冠肺炎中痊癒的康復者,即使是輕症也可能面臨更高的心血管風險,如血栓、心臟發炎等,學界稱其為「新冠心臟病」(Covid Heart)呼籲民眾務必留意相關症狀。
國內Omicron確診人數與日俱增,雖然已有不少民眾已施打疫苗,且當局已決定與病毒共存,但確診後是否將發生長期併發症,也就是俗稱的「長新冠」,仍是民眾最為擔憂的議題之一。《潮健康》特此整理長新冠相關研究與指南,提供民眾癒前的疾病預防、與癒後照護、就醫作為參考。
近來我國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目前除了施打疫苗外,是否可以服用口服抗病毒藥品作為預防藥品?適用條件有哪些?該怎麼服用?使用藥品之前需告知醫療人員什麼?衛福部食藥署指出,我國目前通過食藥署核准專案輸入(緊急使用授權, EUA)新冠肺炎口服抗病毒藥品有2款,即「Paxlovid」及「Molnupiravir」。
新冠病毒本土確診已逼近300萬人,感染病毒不只要當心中重症,更要注意可能併發的細菌感染。研究顯示,確診新冠肺炎的病患中,也容易出現肺炎鏈球菌感染。肺炎鏈球菌平時潛伏於鼻咽內,當免疫低下時就可能侵入人體,對未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者而言增加另一層感染風險。
對於先天免疫功能低下者、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者而言,若感染新冠肺炎,相較常人更容易造成嚴重併發症;且即使施打疫苗,仍有高機率的染疫風險?《JAMA Network》刊載研究表明,與未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愛滋病毒,HIV)者相比,愛滋病患者的「突破性感染」機率更高,可能與其體內「CD 4」T細胞稀缺有關。
國內Omicron疫情嚴峻,導致確診人數不斷攀升。不少民眾染疫康復後,擔憂是否將造成「二次確診」;根據《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的研究指稱,Omicron相較Delta、Alpha等變異株,造成二次感染的風險確實較高,但無論是輕症、住院與重症風險,似乎皆比第一次感染時為低。
Omicron大流行,與Delta相比侵犯肺部比例較低?古世基醫師指出,Omicron的確以上呼吸道症狀較明顯,染疫後容易出現類似嚴重感冒症狀,如鼻塞、流鼻水、咳嗽,但並不是沒有侵犯下呼吸道的個案,只是比例相對去年Delta疫情大幅減少。疫苗的保護效果也可能是影響Omicron較少侵犯下呼吸道的原因。
兒童施打疫苗究竟安不安全?是否有副作用過於劇烈的隱憂?種種問題困擾著嚴峻疫情下的家長們。事實上,除了減少外出、避免公共場所與社交、做好勤洗手與保持社交距離等措施外,家長更要注意疫情下孩子的飲食與生活習慣,或許對於降低孩子施打疫苗後的不適感、增強免疫能力有所幫助。
確診後是否將罹患「長新冠」,與染疫一週後出現「5種症狀」可能有關?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Nature》刊載研究說明,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分析英國、美國瑞典的新冠肺炎病例後發現,染疫者於確診第一週內,出現「5種症狀」以上,日後病程發展成長新冠的風險,將是一般確診者的3.53倍。
疫苗能否降低「長新冠」(Long COVID)風險?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報導指稱,根據最新一份分析1,300萬人健康記錄的調查研究顯示,接種疫苗約只降低15%的「長新冠」機率。這是目前為止人數最多的「長新冠」研究,但研究結果仍有其不確定性,並與其他類似研究數據有所出入。
確診Omicron雖然症狀較輕,但患者仍可能受「長新冠」(LONG COVID)的各種症狀所苦?英國國家健保署(NHS)資料指出,某些新冠肺炎個案會在感染痊癒數周後持續發生各種症狀,稱之為「長新冠」。雖然大多數人會在數天或數周內好轉,但長新冠的發生似乎與確診時病情嚴重程度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