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為只是重感冒! 新生兒染1病毒竟器官衰竭,醫示警家長:冬天是高峰期
RSV感染可能是新生兒住院的主要原因,住院率比腸病毒高出7倍,冬季更是高峰期。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醫師示警,RSV可迅速破壞呼吸道,導致嚴重肺炎、心肌炎及器官衰竭,部分個案痊癒後仍可能引發氣喘等長期健康問題。目前,針對高風險早產兒或心臟病童,健保已提供單株抗體施打,有效減少重症風險。醫師建議家長勤洗手、減少公共場所接觸,並考慮單株抗體接種,全面守護嬰幼兒健康。
RSV感染可能是新生兒住院的主要原因,住院率比腸病毒高出7倍,冬季更是高峰期。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醫師示警,RSV可迅速破壞呼吸道,導致嚴重肺炎、心肌炎及器官衰竭,部分個案痊癒後仍可能引發氣喘等長期健康問題。目前,針對高風險早產兒或心臟病童,健保已提供單株抗體施打,有效減少重症風險。醫師建議家長勤洗手、減少公共場所接觸,並考慮單株抗體接種,全面守護嬰幼兒健康。
類固醇具有強效「抗發炎」作用,然而,在特定族群如有早產跡象的孕婦身上,短期施打類固醇是否對新生兒造成其他健康影響?研究發現孕期施打類固醇恐增加子女出生第一年內發生住院嚴重感染風險如敗血症、肺炎與急性腸胃炎風險升高1.22至1.52倍。
疫情期間一名於鄰近診所出生的早產兒,出生後發生低溫、低血糖、呼吸費力、血色素低下(僅2.9 g/dL,正常為14 g/dL以上)等問題,為縮短搶救時間,外接團隊事前先請診所完成病人COVID-19 PCR,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沈仲敏主任指出,病人到院後診斷為「胎兒母體輸血症」,即病人9成以上血液(209.5 mL)倒輸回流母體,為嚴重貧血(80-150mL以上屬嚴重),發生率約萬分之三,若未及時搶救,延遲輸血治療,嚴重可能出現低血容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的情形,死亡率高達6成以上,即使存活也多留下後遺症。
台灣「少子化」現象已成國安危機,2022年迄今新生兒人數僅約11萬,同時女性生孕年齡延後,除了容易面臨不孕症治療問題,植入胚胎後是否能夠誕下健康寶寶,也是新手爸媽的重大憂慮。年僅32歲的王小姐先前流產4次,第5次懷孕又檢測唐氏症而引產,經由第三代試管「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T-A)」獲得正常胚胎,順利誕下健康寶寶,完成生育孩子的夢想。
新生兒面部出現面積不一的紅斑,可能並非為起紅疹、而是「血管瘤」的發作前兆?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皮膚科主任楊靜宜醫師接受專訪表示,出生沒多久的嬰兒容易好發「嬰兒型血管瘤」(俗稱草莓型血管瘤),台灣整體盛行率為1-3%,多發生於早產兒、女嬰、嬰兒體重過輕、高齡產婦,多產婦也有一定機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