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病率比「被雷打到」機率還低! 弱勢癌「華氏巨球蛋白血症」迎曙光:健保支持新一代藥物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一種惡性分型。由於罹病者人數稀少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形容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為「弱勢癌」也不為過。直到今年 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 BTK抑制劑 (BTKi) 正式納入健保給付,終於讓患者和家屬看到一絲曙光。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是淋巴瘤中極少見的一種惡性分型。由於罹病者人數稀少且治療選擇相當有限,形容華氏巨球蛋白血症為「弱勢癌」也不為過。直到今年 12月,新一代口服標靶藥物 BTK抑制劑 (BTKi) 正式納入健保給付,終於讓患者和家屬看到一絲曙光。
現今臨床試驗證明,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可顯著提高無疾病惡化存活期,5年存活率大幅提升至12%!健保署於今(112)年12月已將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合併化療納入小細胞肺癌治療的給付範圍內,造福更多小細胞肺癌患者。
「這是一項攸關人命、值得投資的檢測!」奇美醫學中心病理部分子病理科主任李宛珊表示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為先進的分子檢測技術,近年來,癌友對於檢測的接受度增加,只要經濟情況許可幾乎都會接受此檢測,可謂是「精準治療」經典模式。
「乾癬」是種免疫異常的疾病,不僅影響皮膚與關節健康,也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與心理疾病風險。林口長庚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蔡昀臻醫師受訪表示,過去乾癬治療方式主要依賴口服藥物、外用藥膏和照光等傳統方式。但隨著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的發展,更多尖端治療可作為控制疾病的武器。
肺癌長年為十大癌症死亡人數之首,已被稱為臺灣的「新國病」。近年肺癌在檢測基因突變的「精準治療」領域雖有長足進步,但大多數的藥物進展與給付對象是肺腺癌族群。相較之下,第一線治療只有化學治療為主的「肺鱗癌」,可謂是國病當中的「弱勢癌」。
臺灣乳癌一年新增個案約17,000人。乳癌不只是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人數增加比例也位居十大癌症中前三名。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表示,國人乳癌個案絕對人數上升,雖然發生率高峰往後移,但停經前乳癌比例高達32%,高於歐美地區的25%。
肝癌20多年來盤據我國10大癌症死亡率之列,死亡率更長年佔據第二位 ,且有年輕化趨勢,顯見肝癌預防與治療,是不可忽視的健康議題。肝臟因無痛覺神經,常被稱作「沉默器官」,當患者出現黃疸與急性腹痛等症狀而就診時,疾病往往已進展至晚期,使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的反應不佳。過往肝癌的5年存活率不超過10%,成為治療上的最大困境。
52歲施姓患者約五年前乳癌復發,卻因為要照顧罹癌的母親、生病的公公,無法全心接受治療,直到乳房腫瘤日益增大、肺部多處轉移才再度就醫。原本以為是三陰性乳癌,經詢問醫師才知道自己其實屬於「HER2弱陽性」乳癌,雖不適用抗HER2標靶藥物,但可使用俗稱「魔術子彈」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DC , Antibody-Drug Conjugates)藥物延續生機。
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是目前不論在癌症的診斷、分期或是治療上的新顯學。腫瘤液態切片與細胞擴增技術可以補助做最精準治療決策的優點;前者透過微流道和免疫螢光精準蒐集循環腫瘤細胞,獲取具有活性的癌細胞;後者利用3D循環腫瘤細胞擴增。癌症的治療,決策比刀法更重要,透過細胞擴增技術關鍵,提供給腫瘤患者不論在診斷、分期或是治療最大的支援。
今年2022年,衛福部公布癌症已連續40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的首位。許多人仍處於對癌症的恐懼中,一旦得醫生宣告,常不知所措、怨天尤人,為什麼是我?其實癌症並不一定是絕症,尤其近幾年來免疫治療出現之後,讓癌症成為一種「可控制之慢性病」,變為可能。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3年,不少民眾減少出入醫院頻率,即便身體發生異常,也不願意檢查原因,不自覺讓疾病逐漸惡化。事實上,以長居全台十大癌症的「大腸直腸癌」而言,即使確診晚期癌症,以手術治療皆能有很高的治癒率;使用化療與多線標靶藥物「接力治療」,整體存活期也可達約3年以上。
據國健署國人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每年確診甲狀腺癌的患者數約4500名,死亡人數很少,死亡率約0.5%,僅佔全部癌症死亡人數的0.39%。因此,甲狀腺癌又有「善良癌症」之稱。臺北癌症中心甲狀腺癌團隊召集人許重輝教授表示,臨床上85%的甲狀腺癌患者在接受醫師完整的治療後,有機會達到治癒。但仍有約15%的患者屬於容易局部復發,頸部淋巴轉移或遠處轉移,持續病症或復發風險可能發生在較高年紀、男性、發現較晚、初診時腫瘤較大,及基因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