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肥胖、熬夜更折壽! 牛津研究:「抽菸」與21種疾病有關,恐增6成死亡風險
牛津大學針對49萬人研究發現,環境因素對壽命影響遠超基因,其中吸菸增加60%死亡風險,與21種疾病有關,比失業、熬夜更折壽。研究列出十大減壽因素,包括吸菸、睡眠不足、失業、居住環境等,並指出改善兒童生活環境有助降低成年疾病風險。研究主持人Cornelia M. van Duijn博士強調,透過調整生活方式可顯著延長壽命。此研究顛覆疾病成因認知,突顯環境因素在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
牛津大學針對49萬人研究發現,環境因素對壽命影響遠超基因,其中吸菸增加60%死亡風險,與21種疾病有關,比失業、熬夜更折壽。研究列出十大減壽因素,包括吸菸、睡眠不足、失業、居住環境等,並指出改善兒童生活環境有助降低成年疾病風險。研究主持人Cornelia M. van Duijn博士強調,透過調整生活方式可顯著延長壽命。此研究顛覆疾病成因認知,突顯環境因素在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
貓咪感染心絲蟲的死亡率高達100%,這一致命威脅往往源於蚊蟲叮咬,而非飼主們所想的貓咪足不出戶便能遠離危險。台灣貓科醫學會理事長翁浚岳獸醫師強調,目前僅有10-15%的貓飼主會定期為貓咪投藥,顯示預防觀念的不足。每月投藥才是守護貓咪健康的關鍵行動,有效防止心絲蟲幼蟲發展為致命成蟲,也大大降低感染風險。
性行為的缺乏不只影響心理狀態,更可能危及「預期壽命」,造成提早死亡的風險增加?刊登於《PLOS ONE》期刊的研究表明,男性對於性行為缺乏興趣,被發現與預期壽命的減損有關,心血管疾病、癌症風險皆比固定採取性行為者較高。
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或是睡到一半頻繁甦醒,以為設定的鬧鐘快響了,結果一看才凌晨3、4點。若歷經以下狀況,恐怕已經符合「睡眠品質不足」的定義,長期下來對身體的影響恐不容忽視?余朱青營養師於社群提醒,難以入睡、睡眠中斷皆可能是睡眠品質變差的警訊。
近日數家媒體引用兩則國外論文,標題直指施打mRNA疫苗導致「人類免疫系統恐故障」或是「自然免疫系統失靈」,報導中並引述某篇回顧性論文,宣稱「疫苗接種會嚴重損害I型干擾素信號,改變先天免疫系統運作」,引起部份民眾恐慌,在網路上廣泛擴散。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顧正崙教授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該報導引用的兩則論文無足夠證據力支持其論述,也不是目前科學界的共識,媒體未經查證即大肆報導,恐徒增民眾對疫苗的錯誤認知。
一夕之間損失所有財富,可能與更高的死亡率有關?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 (JAMA) 上的一篇新論文表明,負面的財富衝擊可能將危及「生命本身」。在進行應用統計控制後,負財富衝擊組的死亡率比正財富衝擊組高出50%。在為期20年的研究結束時,負財富衝擊組有一半以上人口死亡,而正財富衝擊組則不到30%。遭受財富衝擊而死亡者的死亡率,與開始研究時資產「一無所有」的受試者相當。
日前指揮中心指出,Omicron亞種BA.5病毒將為國內帶來下一波疫情高峰,北北基桃竹苗、宜花東2大地區已然出現升溫趨勢。究竟BA.5的住院率、死亡率和疫苗對其保護力為何?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表示,雖然BA.5傳播速度快,若有施打3劑疫苗,仍形成一定程度的保護力。
性生活不只是生理需求的滿足,也可能是健康狀態的反映?《性醫學雜誌》曾在2020年刊登一項研究,從美國健康與營養檢查調查數據,分析了15,269名成年人的性生活頻率。研究指出,性生活頻率最高的族群比起頻率最低的人,整體死亡率呈現顯著下降。
定期運動的頻率愈高,比起只在周末時間運動更具健康效益?過去曾有不少坊間說法認為,只在周休六日運動的「周末戰士」型態並不健康。不過,近期有研究團隊針對成年人每周運動頻率進行分析,發現「周末戰士」死亡率並未高於一周3次以上的高頻率運動族群。該研究發表在《JAMA內科》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