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含糖飲料 當心「類成癮」惡性循環? 源頭可能是壓力情緒?
每天總是忍不住訂手搖杯,辦公桌上一定有含糖飲料不喝就難受,算是成癮行為嗎?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解釋,「成癮行為」在心理學有嚴格定義,必須具備四種特徵:不用不行(強迫性)、越用越多(耐受性)、不用會痛苦(戒斷性)、會影響正常生活(傷害性)。
每天總是忍不住訂手搖杯,辦公桌上一定有含糖飲料不喝就難受,算是成癮行為嗎?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解釋,「成癮行為」在心理學有嚴格定義,必須具備四種特徵:不用不行(強迫性)、越用越多(耐受性)、不用會痛苦(戒斷性)、會影響正常生活(傷害性)。
每當興起減肥念頭,準備好好控制體重,卻總是實行一半就放棄?只用意志力減肥為何難逃失敗收場?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多數人對意志力的想像「過於美好」。有限的寶貴資源,使用過度會引發疲勞。當意志力耗用殆盡時,容易重拾過去的飲食習慣,辛苦減重的成果可能又回到原點。「意志力在心理學上的定義,其實是自我控制的歷程,所以會愈用愈累,因為身體每天面臨各種選擇、判斷,都是在消耗意志力!」
光是睡眠就能幫助減重?美國睡眠基金會指出,即使處於熟睡狀態,人體也不斷地在燃燒卡路里,在夜間每小時約能消耗50大卡的熱量。將此平均值與成人建議睡眠時間(美國CDC建議7-9小時)相呼應,最少可以燃燒約350大卡。不過,英國營養科學和腸道健康專家Claire Murray接受外媒訪問時表示,睡眠時期所燃燒的熱量,大抵仍取決於個人的「基礎代謝率」。
「缺乏運動」可能與更高罹癌率有關?由美國癌症協會公共衛生碩士Adair Minihan 所領導的研究指出,有7種癌症的發生與缺乏運動呈現正相關。這是第一項針對缺乏運動鍛鍊對不同部位癌症影響的研究計畫。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高血壓不僅使罹患相關慢性疾病的機率上升。美國芝加哥西北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醫師Christina Lineback所主持的研究亦指出,年輕時罹患高血壓,與55歲後大腦發生結構性變化有關。
「肥胖」是造成第2型糖尿病的主因之一,因此控制腰圍、BMI等相關數值,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的關鍵指標。體重控制、適當運動也被認為是調控血糖的有效方法。不過,《JAMA Network Open》近期刊載的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如果減重後再次復胖,可能與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有關,「體重波動」幅度過大,將導致較高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
如果持續超過1-2週缺乏攝取特定營養素,如醣類、蛋白質的飲食方式,身體將進入「節能模式」,代謝開始下降,反而使脂肪難以代謝、瘦身更加困難。不少人會採取168斷食,省略早餐或晚餐,難度比嚴重節簡單。無形中達到每日總熱量攝取下降的效果,體重減輕是可預期的。但仍要注意斷食後的食慾反撲、肌肉減少以及復胖問題,都會影響長期的體重控制。
瑜珈運動在女性族群廣受歡迎,其實瑜珈對身心靈的益處並不侷限於性別。美國精神科醫師Margot O’Donnell指出,男性也能透過瑜珈改善心理健康。O’Donnell表示,近年來尋求治療憂鬱症、焦慮症與物質成癮的男性比例正在增加,而瑜珈練習對於養成健康的心裡習慣具有一定幫助,如增強責任感、提升專注力、決策更加果斷等等。
想減肥又不願意改變飲食習慣者大有人在,許多人紛紛追求養成「吃不胖」體質的方法,但真的有所謂「吃不胖」體質嗎?腎臟專科王介立醫師在社群發文指出,「怎麼吃都不會變胖」的現象有三種可能性,醫學上會注意評估是否為「異常變瘦」。第一種是「熱量不被腸道吸收」,可能是各種消化不良之腸症造成。第二種是「消耗熱能增加」在疾病層面可能是發炎、癌症或甲狀腺亢進問題。第三種是「熱量直接從人體流失」,與糖尿病、蛋白流失腸病變有關。
在用餐時「細嚼慢嚥」,普遍認為有益於腸道蠕動,進而防止肥胖、體重增加。過去的研究指出,咀嚼過程有助食物代謝、並增加熱量消耗與「攝食產熱效應」(DIT)有關係。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研究團隊,於《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發表一則研究,提供細嚼慢嚥與攝食產熱效應之間的因果關係。
蔡頭驚傳肝癌過世,醫師指出某些肝癌患者腫瘤雖然不大,但已有肝硬化引起的併發症,造成肝臟代謝及合成功能不足,會無法代謝黃疸毒素而出現黃疸,或無法合成足夠的白蛋白及凝血因子,導致嚴重腹水、腹腔出血等情況,甚至會引發腹膜炎及敗血症。
Omicron變異株再度造成疫情緊繃,一旦防疫再度升級,室內外運動場館空間又可能面臨關閉。然而,缺乏運動是全球死亡率的第4大風險因素,也被認為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風險因子。加州大學團隊發表於國際期刊《BJM》的研究指出,長時間不運動(一周運動不到10分鐘)的COVID-19 患者,住院率、重症率、死亡率都有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