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志力減肥注定失敗? 心理師揭3招助體重管理
每當興起減肥念頭,準備好好控制體重,卻總是實行一半就放棄?只用意志力減肥為何難逃失敗收場?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多數人對意志力的想像「過於美好」。有限的寶貴資源,使用過度會引發疲勞。當意志力耗用殆盡時,容易重拾過去的飲食習慣,辛苦減重的成果可能又回到原點。「意志力在心理學上的定義,其實是自我控制的歷程,所以會愈用愈累,因為身體每天面臨各種選擇、判斷,都是在消耗意志力!」
每當興起減肥念頭,準備好好控制體重,卻總是實行一半就放棄?只用意志力減肥為何難逃失敗收場?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多數人對意志力的想像「過於美好」。有限的寶貴資源,使用過度會引發疲勞。當意志力耗用殆盡時,容易重拾過去的飲食習慣,辛苦減重的成果可能又回到原點。「意志力在心理學上的定義,其實是自我控制的歷程,所以會愈用愈累,因為身體每天面臨各種選擇、判斷,都是在消耗意志力!」
果酸、杏仁酸、水楊酸等「酸類」產品廣受歡迎,每個人都適合使用酸性保養品煥膚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皮膚部主任藍政哲醫師提醒,酸類產品使用過度,有可能滲入皮膚深層造成肌膚長期傷害。
國人健康意識提升,服用保健食品也蔚為風潮。其中「魚油」富含Omega-3脂肪酸,為健康油脂,被證實能降低血管中的斑塊堆積。而內含「DHA」與「EPA」成分則被認為是「快樂泉源」,有助維持情緒穩定、並能減緩憂鬱症等心理症狀。不過,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宣稱,魚油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品,對於抗憂鬱的效果恐怕不如人們想像地美好。研究顯示,攝取Omega-3並不能顯著改善憂鬱症;相反地,中年女性每天服用魚油補充劑,反而可能導致更高的憂鬱症風險。
身上背負數種壓力,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早已司空見慣。不過,隨著時間流逝,壓力源可能持續傷害身體與心靈健康。哈佛大學直屬健康機構《哈佛健康出版社》即指出,失智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皆可能與長期壓力有關。美國麻州總醫院心理諮商中心專家Shalu Ramchandani指出,個人面對壓力並感到威脅或危險時,會透過釋放壓力荷爾蒙、收緊肌肉、血壓上升以進入「備戰狀態」。
「肥胖」是造成第2型糖尿病的主因之一,因此控制腰圍、BMI等相關數值,是預防糖尿病發生的關鍵指標。體重控制、適當運動也被認為是調控血糖的有效方法。不過,《JAMA Network Open》近期刊載的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如果減重後再次復胖,可能與糖尿病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有關,「體重波動」幅度過大,將導致較高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
體內產生「慢性發炎」症狀,要當心老化、肥胖甚至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哈佛大學醫學院指出,慢性發炎症狀是現代人面臨最普遍的健康風險,與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與認知功能下降有關。該如何減少體內「慢性發炎」問題?美國布萊根婦女醫院營養部主任Kathy McManus表示,如穀物、堅果、瘦蛋白(lean protein)與橄欖油等「地中海類型」飲食,已被證實能有效降低發炎指數。另外,「植物性飲食」中含有大量維生素、膳食纖維,能對抗氧化過程產生的自由基,亦對減少發炎症狀有所助益。
科學家在過去數十年間,針對蒼蠅、老鼠的大量動物實驗中發現,限制熱量攝取有助於延長生物體的壽命。不過,人體是否能夠因此得到相同益處,仍無大型實驗數據能夠直接證明。耶魯大學研究團隊宣稱,限制熱量影響了一種與延長健康壽命有關的蛋白質「PLA2G7」,確實能夠減少慢性發炎,也增加了T細胞的數量。
COVID-19大流至今,病毒株不斷變異至今,儘管最新的Omicorn變異株被認為逐漸走向輕症化與流感化,但最新的研究報告警告人們,確診COVID-19的後遺症可能持續長達一年之久,更可能對心血管造成深遠傷害。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報導指出,在疫情大流期初期就已發現,重症感染會破壞患者的心臟血管健康,引起血栓、發炎、心律不整甚至心臟衰竭。
胃食道逆流是指胃裡的食物、胃酸、氣體或液體從胃部逆流到食道。一般人偶爾也會有逆流情形發生。會被診斷胃食道逆流疾病的患者,一天發生逆流的次數可能達到3、40次,並且影響生活品質、無法工作與躺著睡覺。大致而言,逆流次數多、生活受影響,是判斷胃食道逆流的指標。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為胸口悶痛、悶熱、灼熱、有胃部反流與逆流感,感覺東西會逆流到喉嚨、嘴巴。如果同時出現胸悶與胃部反流症狀,很大可能是與胃食道逆流有關。
夏秋之際,天氣悶熱潮濕,女性私密處容易搔癢不舒服!根據統計,私密處感染發炎問題,是最常求診婦產科的疾病之一。雖是小毛病,但若羞於啟齒,可能釀成大問題。一般而言,陰道在正常狀態下呈弱酸性,利於乳酸桿菌等好菌生長,但若因過度清潔、生活習慣改變、荷爾蒙變動等,可能會破壞陰道酸鹼平衡,造成感染、反覆發炎等問題。食藥署提醒女性朋友私密處感染時須注意以下事項。
早期肝病被稱為台灣人的「國病」,由於無明顯症狀,很多人發現肝病、肝癌時已經是晚期。肝病的發生與飲酒、感染有關,根據109年死因統計數據顯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共有11,737人,106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有8成的肝癌會發生,是B、C型肝炎造成。要保護肝臟健康避免「爆肝」,篩檢是最好的方式。衛福部國健署從2020年9月28日起,調整成人預防保健中B、C型肝炎篩檢條件,年齡限制放寬為45至79歲終身一次。截至110年5月,已經有超過百萬人接受篩檢,相較於條件放寬前每年十幾萬人的篩檢量,服務人次提高10倍以上。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保有正能量、每天能過得無憂無慮,但無奈人生就是會充滿挑戰,如果心理上無法跨過環境帶來的困難,就可能會引發憂鬱或焦慮的情況。因此,關於「正念」的概念在近年就十分受歡迎。根據《台灣正念工坊》的資料,正念是「有意識地知道當下的身心與環境,並保持客觀、允許、不評判的態度」。做為一種增加幸福感和減少壓力的方式,正念的觀念變得越來越流行。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就針對正念對人們所帶來的影響進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