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忘記吃藥到底該不該補吃? 藥師揭正解:超過「這時間」就該直接跳過不吃!
面對藥品,是否曾對服用時間感到困惑?為了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服藥時間觀,衛福部食藥署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吳柏翰藥師說明,事實上不僅是西藥,中藥的服藥時間也有許多注意事項。民眾可從飯前服藥、飯後服藥與飯中服藥3個時間點加以了解。
面對藥品,是否曾對服用時間感到困惑?為了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服藥時間觀,衛福部食藥署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吳柏翰藥師說明,事實上不僅是西藥,中藥的服藥時間也有許多注意事項。民眾可從飯前服藥、飯後服藥與飯中服藥3個時間點加以了解。
我們睡覺的時候是處於無意識、無防備的狀態。因此,相較於白天待在家的其他場所或辦公室,睡覺用的臥室更要做好萬全的防護措施。尤其為了「腸道」及「腦部」的健康著想,更要做好防護措施。白天的時候,腸道一直在工作,沒有休息。但是晚上睡覺時,全身細胞都處在修復與恢復之中,所以對腸道而言,睡覺時正是修復與恢復的最佳時機。睡覺時消化活動幾乎停止,送至腸道的血液正好用於修復腸道結構。而且,優質睡眠對大腦的抗老化很有助益。如果能好好布置臥室,打造優質睡眠,除了可以改善腸胃功能,也能維持與改善腦部運轉速度、記憶力、認知功能、學習力及溝通能力。
喝「紙杯裝的熱咖啡」會變肥!我們每天必用的日常用品中也潛藏「致胖因子」的風險。比方說你在可以外帶的咖啡店或超商買了杯熱咖啡。這個無意識的舉動,會讓你暴露在把致胖因子攝取至體內的風險中。如果不在店裡享用,通常店家會用紙杯裝熱咖啡,讓你外帶回家。事實上,問題就在這個紙杯上。
第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兩大原因,一是胰島素分泌不足,一是胰島素阻抗。胰島素阻抗雖然與遺傳基因有關,但造成糖尿病盛行更重要的風險因子,是肥胖大流行及活動量減少的生活型態。不良生活習慣是糖尿病人口逐年增加之主因,諸如少動多吃、攝取過量含糖飲料等,都會讓體重增加,造成肥胖和胰島素阻抗。另外,多基因遺傳也與糖尿病有關,若有家族糖尿病史,加上不健康的生活型態,糖尿病風險則會大大升高。
翻來覆去就是睡不著、或是睡到一半頻繁甦醒,以為設定的鬧鐘快響了,結果一看才凌晨3、4點。若歷經以下狀況,恐怕已經符合「睡眠品質不足」的定義,長期下來對身體的影響恐不容忽視?余朱青營養師於社群提醒,難以入睡、睡眠中斷皆可能是睡眠品質變差的警訊。
糖尿病是影響國人健康最重要的慢性病之一,屬於環境因素與基因交互作用所產生的高血糖疾病 ,血中葡萄糖濃度偏高為主要特徵。人體的「胰島素」負責控制血糖進入組織細胞,當胰島素量不足或身體對胰島素降血糖反應不佳,就可能發生糖尿病。
正確及規律用藥,是糖尿病穩定血糖控制的重要根基,近年糖尿病治療藥物進展顯著,除了口服降糖藥及胰島素治療,也有同時可保護心、腎的藥物發明。此外,同時具有減重效果的「腸泌素」針劑治療,能同時幫助體重控制,也成為許多糖胖症族群的福音。此外,台灣糖尿病逐漸年輕化,40歲以下糖尿病人增加,可能與多重因子有關。包括病菌感染(如COVID-19)、飲食改變、生活型態、環境因子及游離輻射。除了40歲起可接受定期健檢,35歲以上的民眾若有家族史,可定期檢測空腹血糖、飯後血糖(隨機血糖)與糖化血色素,及早瞭解自身的血糖狀況。
台灣以美食文化享譽國際,手搖飲、鹹酥雞、珍珠奶茶廣受海內外歡迎。與此同時,台灣糖尿病每年新診斷人數已突破16萬,超出一年新生兒總數。《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顯示,糖尿病好發年齡層以40到64歲為大宗,比例高達59%。其次為65-74歲佔18-19%。從發生率來看,40歲以上相對穩定,而20到39歲的糖尿病發生數持續增加,顯示糖尿病年輕化問題值得密切關注。
身體體味的改變,其實是暗示各器官開始出現健康問題?若此前並無罹患狐臭、多汗症等問題,但身體卻突然飄散出難聞的氣味,須特別留意肝、腎;腸等器官正在「無聲抗議」。《潮健康》特地整理以下數項研究資訊,提供民眾參考,但以下內容並不能取代醫師診斷,若遇到極度不適仍建議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