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功能低於50%也沒徵兆? 醫揭「慢性腎臟病」6大風險群:出現症狀恐已末期
腎臟功能已經出現受損,身體卻可能完全「無感」?哪些人口能是高風險族群?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早期並無明顯症狀,通常在病程已進展到第三、四期時,才會逐漸出現程度不一的尿毒症狀、使患者意識到需進一步就醫檢查。
腎臟功能已經出現受損,身體卻可能完全「無感」?哪些人口能是高風險族群?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早期並無明顯症狀,通常在病程已進展到第三、四期時,才會逐漸出現程度不一的尿毒症狀、使患者意識到需進一步就醫檢查。
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簡稱CKD)在全球盛行率高達10%以上,影響超過8億人的腎臟健康與併發症死亡率 。同時,慢性腎臟病更是造成洗腎的重要原因,但因慢性腎臟病早期絕大多數沒有明顯症狀,導致及早診斷與治療的難度增加,更造成社會醫療的沉重負擔。
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食王國」美名,卻「成也美食、敗也美食」,錯誤的飲食習慣讓台灣淪為「洗腎王國」,不少國人正蒙受慢性腎臟病之苦。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醫師表示,曾有1位67歲女性患者長期有三高問題,67歲的楊女士長期有三高問題,起初健檢時發現有蛋白尿卻沒有放在心上。
台灣腎病盛行率高居全球第一,進入「後疫情時代」,病毒對器官的長期影響仍不可忽視,國人更需提高對腎臟病的警覺心。根美國研究顯示,確診後的患者腎臟老化速度是一般人的3倍,隨著年齡增長,腎臟會逐漸老化,以平均一年1%的速度下降,但感染新冠病毒的話,腎臟老化速度可能將飆至3倍1,意即在一年內就下降3至4%。
台灣一年洗腎(透析治療)約9萬人,新發生透析人數也達到1萬2千人以上,發生率與盛行率皆高居世界第一。腎臟擔負人體各項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調節血壓、調節水份、製造與分泌荷爾蒙、排出代謝廢物與毒素、維持電解質與酸鹼平衡。腎臟也負責產生維生素D以調節鈣、磷代謝,幫助人體維持骨密度。
愛吃高糖食物小心「肝包油」或脂肪肝上身,有可能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其實,脂肪肝是肝細胞內充滿油滴像「吹泡泡」般將肝細胞愈吹愈大,也就是「脂肪變性」,脂肪在肝臟細胞中大量堆積時即稱為脂肪肝。
糖尿病是影響國人健康最重要的慢性病之一,屬於環境因素與基因交互作用所產生的高血糖疾病 ,血中葡萄糖濃度偏高為主要特徵。人體的「胰島素」負責控制血糖進入組織細胞,當胰島素量不足或身體對胰島素降血糖反應不佳,就可能發生糖尿病。
台灣透析盛行率居世界首位被稱為「洗腎大國」,而腎臟健康與三高控制息息相關,其中又以糖尿病族群的血糖控制最為密切。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洗腎病在透析前一年罹患的疾病中,糖尿病比例高達47%。大型研究更指出,糖尿病患者發現腎功能指數如肌酸酐(Creatinine)異常時腎功能只剩下30%,顯示糖尿病族群及早照護腎臟健康的重要性。
台灣以美食文化享譽國際,手搖飲、鹹酥雞、珍珠奶茶廣受海內外歡迎。與此同時,台灣糖尿病每年新診斷人數已突破16萬,超出一年新生兒總數。《臺灣糖尿病年鑑2019第2型糖尿病》顯示,糖尿病好發年齡層以40到64歲為大宗,比例高達59%。其次為65-74歲佔18-19%。從發生率來看,40歲以上相對穩定,而20到39歲的糖尿病發生數持續增加,顯示糖尿病年輕化問題值得密切關注。
台灣洗腎盛行率居全球首位,糖尿病人數預估更將突破250萬人,血糖控制與腎臟健康息息相關,但根據調查顯示,近一半的糖尿病人不知道自己身處潛在的腎病變風險。健保署攜手國內三大醫學會共同呼籲糖尿病族群加入「糖腎共照」機制平台,得到更良好的照護品質免於腎病危機。
吃肉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原因不只是因為「膽固醇」?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與塔夫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共同發佈的研究指出 ,以往膽固醇被認為是引發心血管風險包括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的主要原因,但無法給出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全面性解釋,該研究指出腸道在消化肉類食物中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可能與心血管疾病有重要關聯。
痛風若無及時治療,恐將釀成「洗腎」的風險?衛福部樂生療養院新陳代謝科主任林鴻安醫師表示,診間一60歲患者痛風數年,至診所接受打針、吃藥等療程皆無明顯好轉,且自覺疲倦感越來越重,就醫抽血才發現GFR(腎絲球過濾率)降到20 ml/min/1.73m2 ,竟已罹患「慢性腎衰竭」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