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糖控制得好,卻忽略腎臟?你可能也在風險中!
國軍臺中總醫院腎臟內科主任張立建醫師指出,糖化血色素僅反映平均血糖,無法呈現每日血糖波動對腎臟血管的衝擊,糖尿病患也不只要控管血糖、血壓、血脂等「三高」指標,蛋白尿的監測與控制同樣不可忽視。SGLT2抑制劑(排糖藥)這類藥物能透過排糖、排鈉,減輕腎絲球壓力,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甚至有望延後近26.6年進入洗腎階段。他提醒糖友應打破「吃藥傷腎」迷思,透過正確用藥與生活管理,守護腎臟健康。

國軍臺中總醫院腎臟內科主任張立建醫師指出,糖化血色素僅反映平均血糖,無法呈現每日血糖波動對腎臟血管的衝擊,糖尿病患也不只要控管血糖、血壓、血脂等「三高」指標,蛋白尿的監測與控制同樣不可忽視。SGLT2抑制劑(排糖藥)這類藥物能透過排糖、排鈉,減輕腎絲球壓力,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甚至有望延後近26.6年進入洗腎階段。他提醒糖友應打破「吃藥傷腎」迷思,透過正確用藥與生活管理,守護腎臟健康。

雲林宏德診所院長吳燕峻醫師指出,高達七成糖尿病友合併肥胖,形成「糖胖症」恐導致腎功能「雪崩式下滑」。他說明,GLP-1 RA腸泌素受體促效劑僅在血糖高時啟動,能有效減重並減少低血糖風險,同時具備心腎保護效益,有如「AI式控糖」。吳燕峻醫師強調,糖胖症治療應及早用藥,配合飲食與運動,有望將腎臟危機從「紅燈」拉回「綠燈」,避免走向洗腎的結局。

台灣洗腎率居全球之冠,腎臟病患者因免疫力較低,更易感染帶狀疱疹(皮蛇),發病風險較一般人高1.4倍,若合併慢性病或曾接受腎移植,風險更顯著提升。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許永和醫師表示,帶狀疱疹不僅造成劇烈疼痛,還可能引發長期神經痛,甚至影響腎功能與心血管健康。建議腎友應積極預防,接種帶狀疱疹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減少併發症與住院機率,特別是50歲以上或合併慢性病者,應與醫師討論適合的預防策略,以維持整體健康。

冬令進補需依體質與健康狀況調整,虛冷體質適合溫補如羊肉爐,但三高、腎臟病、自體免疫疾病及兒童等族群應避免過量,以免影響血壓、腎功能或引發性早熟。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莊照宇醫師指出,高鉀中藥材過量可能致腎損傷,若出現便秘、水腫或頭暈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此外,高風險族群需注意保暖,特別是頭頸及四肢部位,以減少溫差對心血管的影響。

心衰竭被稱為「心臟癌症」,其高危險性不可忽視。趙書平醫師指出,心衰竭常伴隨水腫、氣喘等症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導致心臟腫大、心律不整等併發症。特別是中高齡者、三高患者及糖尿病患等五大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隨著心、糖、腎共病管理趨勢,SGLT2抑制劑等藥物能有效減少住院風險,建議患者透過藥物、健檢和健康管理穩定控制病情。

過量攝取咖啡因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根據《美國心臟學會》研究,每天攝取超過400毫克咖啡因,可能導致血壓升高並影響心血管健康。高血壓患者還有罹患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等風險。衛福部建議,咖啡因每日攝取量應控制在300毫克以下,心血管疾病患者、孕婦及孩童應避免攝取。

台灣糖尿病就醫人數高達242萬,已佔國內總人口近10%之多。更令人擔憂的是,糖尿病共病多,其中心血管疾病及腎病變比例高、影響甚鉅。然而,每位患者狀況不同,如果能精準評估共病發生風險並及早預防,將有機會提升照護品質、也降低不必要醫療負擔。

台灣一年洗腎(透析治療)約9萬人,新發生透析人數也達到1萬2千人以上,發生率與盛行率皆高居世界第一。腎臟擔負人體各項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調節血壓、調節水份、製造與分泌荷爾蒙、排出代謝廢物與毒素、維持電解質與酸鹼平衡。腎臟也負責產生維生素D以調節鈣、磷代謝,幫助人體維持骨密度。

心理疾病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尤其歷經3年新冠疫情,居家隔離時期形成的壓力與孤獨感,對特定族群而言或許難以抹滅。不過,權威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刊載研究認為,日常採取具一定強度的「體育活動」,或許有機會逆轉高壓力與心理疾病帶來的危害。

偶爾放縱一次吃大餐,站上體重計卻比飯前胖了2公斤、隔天照鏡子更發現臉部「腫了一圈」,上述困擾著廣大女性或愛美者的狀況,很有可能是發生「水腫」的狀況?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指出,不少女性常為水腫問題所苦,事實上透過適當攝取「高鉀食物」,對於緩解水腫情況有一定助益。

台灣透析盛行率居世界首位被稱為「洗腎大國」,而腎臟健康與三高控制息息相關,其中又以糖尿病族群的血糖控制最為密切。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資料,洗腎病在透析前一年罹患的疾病中,糖尿病比例高達47%。大型研究更指出,糖尿病患者發現腎功能指數如肌酸酐(Creatinine)異常時腎功能只剩下30%,顯示糖尿病族群及早照護腎臟健康的重要性。

台灣透析治療的盛行率高居世界首位,被稱為「洗腎王國」,瞭解腎臟衛教知識幫助預防及早期介入,對國人腎臟健康至關重要。根據統計,台灣20歲以上慢性腎臟病比例高達12%,約每8個人就有一個屬於腎功能異常族群。進入成年階段之前的兒童及青少年肥胖,也被證明與將來的腎臟病風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