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10人就1人有腸躁症? 醫師點名「5類食物」要避開
每當壓力臨身,一天要跑上好幾次廁所,是否得了「腸躁症」?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醫師說明,腸躁症目前診斷標準依據Rome IV 條例,當症狀持續半年,且近三個月反覆性腹痛並加上(1)腹痛時想大便及便後症狀改善、(2)糞便形狀改變、(3)排便頻率改變,三項之中兩項才會診斷為腸躁症。
每當壓力臨身,一天要跑上好幾次廁所,是否得了「腸躁症」?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陳俊欽醫師說明,腸躁症目前診斷標準依據Rome IV 條例,當症狀持續半年,且近三個月反覆性腹痛並加上(1)腹痛時想大便及便後症狀改善、(2)糞便形狀改變、(3)排便頻率改變,三項之中兩項才會診斷為腸躁症。
鎂不只是骨骼的主要成份,對神經和心臟功能都很重要,更擔負調節生理機能,以及組成肌肉酵素等作用。人體大部份的鎂儲存於骨骼之中,鎂也是骨骼硬度的來源之一,並參與肝臟內進行的維生素D合成。大抵而言,人體需要足夠的鎂幫助血管放鬆、產生能量及促使骨骼發育。
國內諾羅病毒大流行,造成腹瀉求診人數直線攀升。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僅2月底最後一周就有超過11萬人因腹瀉至門急診就醫,其中病原體陽性個案以「諾羅病毒」為大宗,高達94%被驗出諾羅病毒。桃園日康診所主治醫師歐淑娟醫師提醒,這一波諾羅病毒感染個案數相較12月、1月接近2倍。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佈數據,108年大腸癌新增個案數為17,302人,是十大癌症中第一位,標準化發生率較前一年略上升1.1。單以大腸癌發生率來看,近年來呈現上下起伏,一方面環境中的危險因子雖仍存在,另一方面,國家推動篩檢,也有助找出更多無症狀的早期大腸癌。早期大腸癌患者最多數的症狀其實是「無症狀」,通常病情進展到2-3期之後才會有明顯症狀。與大腸癌最直接有關的「警示症狀」為消化道出血(大便有血)、貧血、明顯體重下降等。其他臨床症狀例如腹瀉、排便習慣改變,也有可能是生活壓力等造成。
近年來低碳、減醣飲食盛行,許多人為了減重敬「碳水化合物」而遠之,將白飯視為讓體重上升的元兇。事實上,白飯具有各種健康益處,李琪中醫師受訪表示,白飯味甘、性微涼,具有補益脾胃、益氣生津的效果,最大的好處是容易消化,較不會造成腸胃負擔。
冬至時節是傳統上進補的日子,加上近日天氣轉涼,不少民眾會喝暖湯,或攝取加有辛香料的料理、藥膳,幫助身體保養。不過,由於年齡、性別、生活習慣不同,每個人的體質及適合保養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高雄醫大附設中和醫院中醫部婦兒科主任董懿容表示,有人怕冷、有人怕熱,有人容易口乾、有人常睡不好,不一定在寒冬時吃溫熱烈性的膳食就能補精力,更需要專業醫師的專業介入。
胰臟癌因一年死亡率超過8成,素有「癌王」之稱。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吳教恩醫師指出,一般所說的胰臟癌,九成以上是指外分泌組織長出的「腺癌」,惡性度高且容易轉移,治療效果並不理想。吳教恩醫師說明,胰臟「頭部」的腫瘤會造成膽管阻塞及黃疸症狀,較容易被早期發現。但是,若腫瘤長在「胰體」或是「尾部」,通常須長到一定大小才會造成疼痛,且伴隨有食慾不佳、體重下降等症狀。病人可能在症狀出現3至6個月之後才診斷出胰臟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