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與4大癌症有關!腫瘤科專家揭2大原因:脂肪代謝不正常
《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2019年高達45%的癌症死亡人口與可預防的風險有關,並點名「肥胖」是後天引起致癌的重要因素。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統計顯示肥胖與各種癌症如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大腸癌高度相關,顯示肥胖族群的確比較可能發生癌症。
《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2019年高達45%的癌症死亡人口與可預防的風險有關,並點名「肥胖」是後天引起致癌的重要因素。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統計顯示肥胖與各種癌症如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大腸癌高度相關,顯示肥胖族群的確比較可能發生癌症。
活動量少與不運動族群的關節退化及磨損速度更快。另外,運動量不足及久坐容易造成肥胖,而肥胖也是促使關節退化、磨損的強烈危險因子,勿讓關節不適變成運動阻礙,適時介入輔助方式,比如尋求專業教練訓練,或是搭配具有輔助緩解症狀的外用凝膠等等。注意外用凝膠是否含有「GAG」成份,這是一種葡萄糖胺聚合物的型式,有保養、鎮定的作用。如果要挑選擦的葡萄糖胺,建議考量是否含有可幫助舒緩發炎的精油,以及是否有相關研究佐證,如萃取來源會影響效果。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今年7月刊登最新研究,宣稱中老年族群攝取維生素D補充劑,對骨質疏鬆、促進骨骼健康並無實質幫助。萬芳醫院骨質疏鬆與肌少症照護中心主任陳昱斌醫師接受《潮健康》專訪表示,一般民眾透過日曬、飲食可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反而是「6大族群」須留意維生素D不足問題。
8月8日為一年一度的父親節,除了與家人團聚表達感謝外,關心爸爸的健康更為重要。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醫師建議,顧好爸爸的身體健康可從「心肺」、「肝膽腸胃」、「泌尿」、「功能醫學」4大面向檢視起。
男性無明顯肥胖、乳房卻異常突出,竟是罹患「女乳症」的前兆?光田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任吳文宏醫師表示,診間曾有一27歲男性患者,從近百公斤瘦身至75公斤左右,胸部卻沒有跟著「消風」,無奈求助醫師診斷後,才發現自己罹患了「男性女乳症」,經顯微抽脂與手術後才有明顯改善。
歌手朱俐靜傳出因乳癌逝世,享年40歲,引發各界關注乳癌年輕化。光田綜合醫院大甲院區院長鍾元強醫師受訪表示,臺灣40歲前的「年輕型乳癌」約為9%-10%,相較於歐美地區的4%-5%,比例高出近2倍。雖然年輕型乳癌佔所有乳癌比例沒有明顯變化,但年輕乳癌大多發現期數晚、病程進展快速,整體預後甚至比老年患者更不理想。
性格不僅可能決定命運,更與個人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根據過往的研究指出,個人若有特定的人格特質,可能與日後的癌症風險有關。《Psychosomatic Medicine》刊載研究即指稱,常見於心理特質理論中的「PSI六大依賴型性格特質」,可能與罹患癌症有關。第1型人格與乳癌的發生率呈現正相關;第5型人格則與乳癌、攝護腺癌、大腸癌等癌症無關,並與其他常見癌症 (如肝癌、胰臟癌、口腔癌等等)可能有所關連。
女性45歲後將進入更年期階段,在雌性荷爾蒙顯著缺乏的情況下,身體可能出現劇烈變化,連帶影響生理、心理狀態,連「大腦健康」也可能受影響?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日發表的研究即指出,更年期過早來臨恐怕對女性的腦部不利,將使日後罹患癡呆症的風險提升,若合併吸菸、酗酒或不運動等不良習慣,患病機率可能更高。
荷爾蒙一旦失調,不僅容易情緒不穩,還會有月經失調、皮膚老化和身形改變等狀況;若是卵巢早衰或是進入更年期後,熱潮紅、盜汗、失眠、心悸等相關症候群,也會隨之而來。中醫認為,在荷爾蒙開始下降的階段,適當補充腎氣,並且不讓荷爾蒙流失速度太快,便是每個女性能夠保有青春活力的關鍵。
維生素D是唯一具備「荷爾蒙」角色的維生素,不只與調控血鈣、基因表現、細胞生長等各項機能息息相關,近年研究也發現,維生素D與免疫功能甚或感染COVID-19後的重症率、住院率、死亡率有關係。
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婦產科教授鄭丞傑醫師說明,子宮內膜異位是指良性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之外的不正常位置。當發生在卵巢且形成腫瘤時稱為「巧克力囊腫」;發生在骨盆腔則稱為「骨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發生在子宮肌肉層時就是「子宮肌腺症」。
靜脈曲張俗稱「浮腳筋」,為表淺的靜脈外觀變粗、變大或鼓脹造成的靜脈血管疾病。常見的發生原因為靜脈血管內瓣膜結構脆弱鬆垮,導致體內血液循環回流產生異常,或是前端深部靜脈阻塞(少數)導致後端血管腫大,使腿部出現類似「冒青筋」的外觀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