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拉松比賽「狂灌水」是大忌? 醫示警跑者:比賽時「2件事」恐釀低血鈉,嚴重將致命
馬拉松補水需謹慎!狂灌白開水恐致低血鈉症。台北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王思恒醫師提醒,跑者賽前不宜過度飲水,避免血鈉濃度被稀釋;一旦鈉離子補充不足,恐引發疲勞、抽筋,甚至大腦水腫導致死亡。運動飲料鈉含量不足,建議超過2小時賽事應搭配鹽錠或加鹽補充;碳水補給建議使用果膠,每45分鐘補充30克;咖啡因則有助緩解大腦疲勞,賽前60分鐘攝取較佳。
馬拉松補水需謹慎!狂灌白開水恐致低血鈉症。台北內湖恆新復健科診所院長王思恒醫師提醒,跑者賽前不宜過度飲水,避免血鈉濃度被稀釋;一旦鈉離子補充不足,恐引發疲勞、抽筋,甚至大腦水腫導致死亡。運動飲料鈉含量不足,建議超過2小時賽事應搭配鹽錠或加鹽補充;碳水補給建議使用果膠,每45分鐘補充30克;咖啡因則有助緩解大腦疲勞,賽前60分鐘攝取較佳。
運動健身風氣興盛,各地馬拉松賽事如火如荼展開,但長時間的跑步竟會造成男性意想不到的困擾?就有網友在PTT發文詢問,練跑過程中發現胸前乳腺太大造成激凸,導致摩擦紅腫,想切除整個乳腺備戰全馬,因而引發熱議。有熱心網友建議去檢查看看有沒有「女乳症」,讓「男性女乳症」再度成為話題。
運動是否會傷害膝蓋,是民眾常見的迷思之一。事實上完全不運動或沒有運動習慣者,膝蓋更可能因此受損、甚至提早老化?哈佛大學醫學院物理醫學博士兼復健專家Dayna Yorks表示,定期運動造成實際的膝蓋損傷,或導致膝關節的機率極低;相反地,運動對於關節具有潛在的保護作用。
隨著運動風氣興盛,民眾也逐漸關注運動對膝蓋關節的影響。究竟哪些運動對膝蓋會有較顯著的傷害?2022年刊載於《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JSM)的研究表明,髕骨疼痛與骨關節炎為臨床上常見的關節問題,而作用於膝蓋「髕股」處的反作用力大小,是評估膝蓋健康的重要指標。
路跑風氣逐漸興盛,但不少人跑完步後卻感覺膝蓋疼痛,當心是跑步過度造成。台灣復健醫學會副理事長周適偉醫師接受《潮健康》採訪表示,除了明顯外傷如跌倒、撞傷之外,跑步後出現膝蓋疼痛,要考量是否運動量超出膝蓋負荷。另外,較少人注意到「核心肌群」不佳對運動表現的影響,也可能是膝蓋過度負荷的隱藏原因。
現代人追求健康,很多人都會有運動健身習慣,戶外運動受限於天氣和空氣的影響,從事室內運動就可以避免因為天氣不好、空氣品質不佳而中斷運動習慣。多數人在室內運動中,都會選擇跑步機鍛鍊自己的心肺,但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在跑步機可以跑到3公里,在戶外跑1公里就氣喘吁吁了?其實跑步機跟路跑的條件不同,能給予身體的幫助也就有所不同。
上班族總是久坐,運動的機會不多,因此很多人會提倡透過走樓梯來達到每日的運動量,尤其以走上樓梯搭配下樓坐電梯為主,以為這樣可以鍛鍊身體,慢慢養出好體魄,其實這觀念也不完全正確。雖然有運動到,看似對鍛鍊身體有幫助,但是卻不是全方位的肌肉運動,並且身體訓練不到位。
很多人在準備運動前,都會物色相關裝備,而跑步大家會想到的裝備大概就是護膝了。透過戴上護膝來保護膝關節,甚至讓微微痠痛的膝蓋比較不疼痛,使我們在運動的過程更順暢。其實這個想法是大大的錯誤。很多人都會覺得護膝是一種保護的工具,因此運動的時候就要戴起來,但其實這樣會無法讓我們知道自己在運動時的膝蓋狀況。舉例來說,假如我們走路時膝蓋不痛,但一跑起來卻疼痛無比,這時我們就可以知道是因為跑步的動作,讓膝蓋不舒服,這時趕緊停止去求助醫生,才能達到有效的治療,對症下藥。
音樂不僅能作為一種嗜好,與醫療措施相互配合,竟能讓藥物的藥效變得更好?《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研究顯示,音樂的聆聽與鑑賞已知可改善情緒、促進心理健康;而單純聆聽音樂的行為,或許有助於增加化療藥物的效果。
隨著跑步運動的興盛,一般民眾對於跑步鞋的性能與要求也逐漸增加。近年各各大鞋廠製造的跑步鞋,鞋底主打「碳纖維板」材質,聲稱其能增加地面的反彈力道,讓跑者產生猶如「貼地飛行」的感受;且自從知名馬拉松跑者Eliud Kipchoge首次嘗試以碳板跑鞋作為比賽用鞋、並打破大會紀錄以來,碳板跑鞋正逐漸成為專業跑者與運動愛好者的心頭好。
運動、跑步、重訓太用力或長時間騎單車「壓太久」,都可能導致「痔瘡」突然發作,甚至嚴重脫垂?琳安診所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盧延榕表示,容易增加腹內壓的生活習慣都可能增加痔瘡機率。曾有患者因參加鐵人三項競賽,連續騎單車長達2-3小時,賽後感到肛門劇痛,才驚覺痔瘡已脫垂露出肛門口外。
「跑步」可近性高、費用低廉,是國人散步以外最常做的運動。不過,也有不少民眾擔憂膝蓋退化或受傷,因此對跑步敬而遠之。人一博愛復健科診所院長李炎諭醫師於社群貼文表示,適度的跑步行為不僅不會造成膝蓋退化,甚至能減少膝蓋退化開刀的機率,呼籲民眾勿抱持錯誤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