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容易住院! 50%以上無症狀? 醫:善用CGM助血糖控制達標
糖尿病族群不只要注意血糖過高,「低血糖」更是不容輕忽。嚴重長期的低血糖會導致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增加、認知功能受損。根據研究顯示,台灣約有3成服用傳統口服藥的第2型糖尿病人曾發生低血糖症狀。低血糖事件不但可能造成立即性危險,也會影響病人用藥治療的遵從性,增加血糖控制不佳的風險。
糖尿病族群不只要注意血糖過高,「低血糖」更是不容輕忽。嚴重長期的低血糖會導致糖尿病相關併發症增加、認知功能受損。根據研究顯示,台灣約有3成服用傳統口服藥的第2型糖尿病人曾發生低血糖症狀。低血糖事件不但可能造成立即性危險,也會影響病人用藥治療的遵從性,增加血糖控制不佳的風險。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全球第二大常見的退化性疾病,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發生原因為腦部的「中腦黑質」、「基底核」與製造多巴胺的神經元退化有關,當中腦黑質核內的多巴胺(dopamine)細胞退化、凋亡到一定程度時,會引起動作障礙。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當中腦黑質核內的多巴胺(dopamine)細胞退化、凋亡到一定程度時,會引起動作障礙。典型症狀包括顫抖、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等。帕金森氏症好發年齡約在55歲至60歲之間,65歲以上盛行率約佔1%,80歲以上盛行率為3-4%。一般而言,帕金森氏症與其他老年退化性疾病最大的差異,一是動作系統會受影響,表現出顫抖、動作遲緩、撲克臉等外顯症狀,二是主要好發時間介於55-65歲,年齡尚未到非常老年的階段。
臺中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郭馥瑄醫師表示,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發生原因為腦部的「中腦黑質」、「基底核」與製造多巴胺的神經元退化有關,至於腦部為何退化、在何時退化,仍有待醫學研究釐清。常見的發病年齡為50-60歲,診斷年齡平均約60歲左右;65歲以上的發生率約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