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餐後促進消化必吃! 營養師:多攝取「2水果」,不只助排便還能助眠
水果有助於健康,但選對食用時機能提升營養吸收效果,避免對腸胃造成負擔。高敏敏營養師建議,一般健康者可隨時享用水果,首選當季新鮮水果;大餐後可選鳳梨、奇異果等富含消化酵素的水果,幫助食物分解。血糖控制者宜在兩餐間選擇低GI水果,如蘋果、芭樂,以穩定血糖。運動後一小時內攝取水果可補充能量並促進肌肉修復。睡眠困擾者可於晚餐後食用香蕉、火龍果等富含鎂的水果,以提升睡眠品質。
水果有助於健康,但選對食用時機能提升營養吸收效果,避免對腸胃造成負擔。高敏敏營養師建議,一般健康者可隨時享用水果,首選當季新鮮水果;大餐後可選鳳梨、奇異果等富含消化酵素的水果,幫助食物分解。血糖控制者宜在兩餐間選擇低GI水果,如蘋果、芭樂,以穩定血糖。運動後一小時內攝取水果可補充能量並促進肌肉修復。睡眠困擾者可於晚餐後食用香蕉、火龍果等富含鎂的水果,以提升睡眠品質。
父親節除了慶祝外,更應關心父親健康。國泰綜合醫院郭惠伶醫師建議,男性可通過養成以下6大習慣來提升健康狀況:戒菸、限制飲酒、體重控制、控制三高、規律運動和正常作息。此外,定期健康檢查和積極控制慢性病也至關重要,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問題。
台灣早餐店、便利商店密集度極高,不論中式、西式早餐均有多種餐點可以選擇,但仍有近六成國人自認早餐營養不均衡。台灣癌症基金會新發表《國人早餐選擇及身體健康表現調查》,發現國人身體健康表現以缺乏活力、容易感到疲倦為最大困擾,其中又以30-39歲女性族群的整體健康分數表現最差。
腎臟功能已經出現受損,身體卻可能完全「無感」?哪些人口能是高風險族群?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早期並無明顯症狀,通常在病程已進展到第三、四期時,才會逐漸出現程度不一的尿毒症狀、使患者意識到需進一步就醫檢查。
前職棒選手張誌家驚傳於1月1日於中國過世,享年43歲;據傳其死因為心肌梗塞,張誌家之母也於今日(2日)證實此消息。青壯族群發生心肌梗塞的比例是否上升?專家表示,急性心肌梗塞雖仍以老年人居多,但3、40歲左右的患者的確有增加趨勢,尤其是本身有三高、肥胖、抽菸者更要注意。
代謝症候群被認為是第2型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盛行率增加的主要危險因子。《內科學誌》最新一期論文指出,飲食控制是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重要環節,近年興起的「間歇性斷食」因為實行方式簡易,被認為具有幫助減重、預防高血糖及心血管疾病等好處,成為許多人的新選擇。
類固醇具有強效「抗發炎」作用,然而,在特定族群如有早產跡象的孕婦身上,短期施打類固醇是否對新生兒造成其他健康影響?研究發現孕期施打類固醇恐增加子女出生第一年內發生住院嚴重感染風險如敗血症、肺炎與急性腸胃炎風險升高1.22至1.52倍。
罹患糖尿病有望不必再「天天挨針」,透過新技術就能時時掌握自己的血糖狀況?過去傳統的單次指尖扎針採血監測血糖,不僅使用耗材較多,一天還要扎針量測多次。而使用連續血糖監測儀,不僅不用受到針刺的煎熬,更可以持續追蹤血糖變化。
糖尿病是人體對葡萄糖的利用發生障礙,引起高血糖症狀,除了影響醣類的代謝,蛋白質、脂肪的代謝也可能出問題。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與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阻抗有關,一般分為第1型糖尿病(胰島細胞遭破壞,造成胰島素缺乏)與第2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及合併相對胰島素缺乏)。另外尚有其他型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