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嚏打不停到底是「感冒」還是「過敏」? 食藥署揭「5方法」秒分差異
時序進入冬春交替之際,早晚溫差較大;若開始打噴嚏、流鼻水,到底該如何分辨是「感冒」還是「過敏」?衛福部食藥署說明,若打噴嚏、流鼻水症狀超過2週甚至1個月以上,鼻涕也相對清澈,且沒有伴隨著發燒、喉嚨痛、全身無力等症狀,該情況可能是鼻黏膜接觸過敏原,導致「過敏性鼻炎」發生。
時序進入冬春交替之際,早晚溫差較大;若開始打噴嚏、流鼻水,到底該如何分辨是「感冒」還是「過敏」?衛福部食藥署說明,若打噴嚏、流鼻水症狀超過2週甚至1個月以上,鼻涕也相對清澈,且沒有伴隨著發燒、喉嚨痛、全身無力等症狀,該情況可能是鼻黏膜接觸過敏原,導致「過敏性鼻炎」發生。
去磷酸酶DUSP8過量表現的 T淋巴細胞,會促使細胞大量產生發炎性細胞激素IL-9,因而誘發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病患血液中的T淋巴細胞,也發現過量表現的去磷酸酶DUSP8會調控轉錄抑制子Pur-α,而造成發炎性細胞激素IL-9大幅增加。這些研究成果證實去磷酸酶DUSP8過量表現為氣喘及異位性皮膚炎致病機轉之關鍵因子。
本身有「慢性鼻竇炎」問題,不僅可能造成鼻塞、嗅覺出問題,合併「鼻息肉」更可能影響耳部、引起中耳炎或耳鳴等狀況?奇美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李京澤醫師表示,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常見症狀有鼻塞、嗅覺減弱或喪失、鼻涕與黏液分泌物增加、臉頰及前額疼痛或阻塞感。
夏天長時間吹冷氣,竟會吹出「冷氣病」、導致一連串的身體問題?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許晉嘉中醫師表示,此前診間有1名6歲男性孩童,因異位性皮膚炎及鼻過敏到門診治療,治療後原已相當穩定,數月未再發作。豈料近日回診時,媽媽表示男童最近皮膚又開始搔癢、症狀開始復發。
不少患有過敏的民眾會服用「抗組織胺」藥物緩解症狀。不過,為何某些抗組織胺藥物服用後,特別容易產生嗜睡感、但有些好像又不會?衛福部食藥署與郭建宏藥師,共同為民眾說明不同抗組織胺藥品的特性及使用注意事項,以及發生緊急症狀時的處理方式。
為什麼罹患過敏性鼻炎的患者,在換季時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更加明顯?衛福部雙和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巫承融醫師接受專訪說明,導致換季過敏的2大原因為「溫度」與「濕度」,尤其台灣北部入秋後濕度逐漸上升、溫度又出現驟降,皆會導致過敏性鼻炎的症狀更為劇烈。「根據統計,台灣5-6歲小朋友的過敏性鼻炎人口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直至13-14歲才有改善的趨勢。」
換季時,氣溫的變化差異,對過敏患者的黏膜來說,算是相當程度上的刺激來源,經常會因此誘發出許多過敏的免疫反應,像是不停地打噴嚏、流鼻水等等,甚至是出現皮膚及眼睛搔癢的症狀。果同時遇到以下情況,則可能鼻過敏的狀況會更加嚴重:食物過敏、吸入性過敏原 、刺激性氣味、空氣中有害的微小粒子。
長期鼻塞以為是過敏,沒想到竟是罹癌前兆?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呂彥德醫師表示,診間曾有一女性患者,因鼻塞數週而前往耳鼻喉科就醫,初診為「鼻瘜肉」後前往醫院做手術切除,卻在術後病理報告發現,原以為良性的鼻瘜肉組織竟為「癌細胞」。呂彥德醫師表示,鼻咽癌的可能致癌原因目前尚待釐清,一般認為與種族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EB病毒」感染有關。其中在種族遺傳因素方面,華人的鼻咽癌被公認發生率最高,縱然是移居國外的華人,仍比當地白人罹患率多7倍。
國內Omicron疫情嚴峻,目前雖以輕症者居多,但病毒仍可能對呼吸道系統造成一定破壞,如氣喘、過敏、肺阻塞患者需要格外留意。不過,患有「食物過敏」相關疾病的族群,卻與降低染疫風險有所關聯?背後的運作機制為何?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刊載研究認為,該現象與人體內的「ACE 2」受器有關。
根據統計,台灣人發生過敏性鼻炎的比例高達30%-50% ,季節交替時症狀尤其嚴重,除了流鼻水、鼻塞之外,也容易出現眼睛紅癢、黑眼圈、頭痛等情況。順誠耳鼻喉科診所院長陳佑誠醫師表示,鼻塞若長期造成生活不便,可考慮接受新式治療,改善生活品質。陳佑誠醫師表示,鼻塞問題是否嚴重,應以放鬆時有無影響正常生活來判斷。許多人以為鼻子一邊通、一邊不通就是鼻塞,其實這是正常的「鼻循環」現象,目的是加溼空氣,讓鼻腔休息並喚醒嗅覺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