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 - 潮健康

阿茲海默症

南山人壽發起產業串聯、識能提升,投入長照服務整合及失智友善環境,「南得有你相伴 憶起守護失智家庭」更勇奪《2022遠見CSR暨ESG企業社會責任獎》。在台灣面臨人口急遽老化的時刻,南山人壽不斷推動失智友善計畫,成為大眾健康靠山。

響應政府推動「失智友善環境」南山人壽全方位服務成就大眾健康靠山

2030 年的全球失智人數將突破7,500萬人。在台灣,2022年的失智症人口預估將突破30萬 ,9成以上屬於高齡長者。一旦腦部病變引起認知功能障礙,將對失智症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巨大衝擊,為減少失智家庭重擔,南山人壽致力實踐「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領先壽險業推動全方位保險賦能服務,長照險更為國內市佔名列前茅,已累計照顧全臺近30萬個家庭,並與全臺210家醫院合作「南山慈善基金醫療關懷計畫」,長期投入義工人力協助進行門診就醫、日照中心課程及喘息活動,累計幫助超過21,000名失智病患與家屬人次

閱讀更多 »
「雷神」克里斯驚傳息影! 起因竟是「阿茲海默症」? 「1基因」讓他風險高10倍

「雷神」克里斯驚傳息影! 起因竟是「阿茲海默症」? 「1基因」讓他風險高10倍

因演出《雷神索爾》一炮而紅的澳洲巨星克里斯.漢斯沃(Chris Hemsworth),日前接受美國雜誌《浮華世界》(Vanity Fair)專訪時指出,經基因檢測後發現自己具有高度阿茲海默症風險。在完成所有宣傳與手邊的工作後,漢斯沃選擇暫停演藝活動,並打算回到澳洲陪伴自己的妻子與女兒。

閱讀更多 »
每天喝「柳橙汁」可防癡呆?  醫澄清:除非做到「6件事」 否則效果有限

每天喝「柳橙汁」可防癡呆? 醫澄清:除非做到「6件事」 否則效果有限

據報導稱,每天飲用一杯「柳橙汁」,與罹患失智症機率顯著降低有關。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尤世杰醫師接受專訪指出,該研究由哈佛大學於2018年發表於《Neurology》期刊,針對50歲以上族群進行為期20年的問卷調查,發現每天喝柳橙汁或常攝取蔬果者,失智風險明顯降低25-47%。

閱讀更多 »
預防癡呆症需做到這「7件事」?   研究:風險最多降低43%

預防癡呆症需做到這「7件事」? 研究:風險最多降低43%

個人是否於老年後罹患「癡呆症」,可能與過往的生活方式有關?此前學界指出,癡呆症或認知功能障礙等大腦疾病,可能的發生原因與腦血管病變有關。因此,近期《Neurology》研究試圖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與癡呆症風險建立聯繫,發現若在步入老年前做到「7件事」,或許有助於預防癡呆症或腦部病變。

閱讀更多 »
長壽代價?  學者:女性阿茲海默症多2倍  「類澱粉蛋白」是關鍵

長壽代價? 學者:女性阿茲海默症多2倍 「類澱粉蛋白」是關鍵

女性平均壽命較男性為長,有相關研究指稱,可能原因為男性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與較高、以及雄性激素分泌較多有關。不過,女性較長壽也可能面臨較高的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神經病學教授Andrew E. Budson指出,阿茲海默症的重大風險因素為年齡,年紀愈大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也隨之提升。

閱讀更多 »
成年人太早憂鬱失智症機率增百分之73

覺得「人生好難」? 先別看劇去看病! 研究:成年人太早憂鬱症 失智症機率增73%

憂鬱症並非只與心理健康有關,太年輕就發生「憂鬱症」,未來更可能罹患「失智症」?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在《阿茲海默症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指出,透過新的統計方法發現,成年階段較早罹患憂鬱症,會增加老年時在10年內發生認知功能障礙的機率,使他們更有可能面臨失智症風險。加州大學研究團隊表示,憂鬱是老年失智症的前驅症狀,因此憂鬱症本身是否為影響失智症風險的獨立因素,值得更全面的研究。

閱讀更多 »
酒精傷害大腦灰質喝再少都一樣

下班續攤前先看!牛津大學警告:酒精傷害大腦灰質 喝再少都一樣!

下班後喝酒續攤或在家喝酒助眠解悶,是現代人常見的生活場景。不過,台灣人因為基因問題,被認證「地表最不適合喝酒」,不少人喝酒喝到頭痛欲裂、上吐下瀉,身上病痛一堆。近年「理性飲酒」的聲音逐漸抬頭,無論是政府單位或廣告標語上,都會宣揚理性飲酒的重要性,視情況小酌兩杯即可。不過,適量喝酒、理性飲酒,真能避免酒精對健康的傷害嗎?愛酒者恐怕要失望了。據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的研究,無論喝酒量多少,都可能會對大腦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閱讀更多 »
入睡難半夜又醒來讓糖尿病風險增九成

入睡難半夜又醒來?「睡不好」糖尿病死亡風險增加近九成!還更容易老人癡呆?

經常晚上想睡卻睡不著,或是睡到一半醒過來?睡不好的族群要注意了!睡眠品質低落可能導致血糖控制較差、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機會。美國最新研究則指出,糖尿病族群如果有睡眠障礙,比起沒有睡眠障礙者,死亡率有顯著飆升的現象。如果枕邊人總是提醒你會打呼,或夜裡反反覆覆睡不好,也許及早接受治療和調整生活習慣,會是非常值得的健康投資。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