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慢跑、重訓都有用? 研究:跳舞對心理健康、認知功能有明顯好處
隨著短影音的風行,年輕族群拍攝跳舞短片上傳社群平台,如今已蔚為風潮。事實上做為一種身體活動,跳舞帶來的好處或許不比其他傳統運動要差!《Sports Medicine》最新刊載研究指出,持續6週的舞蹈活動,可以提升受試者的心理與認知功能方面的健康。
隨著短影音的風行,年輕族群拍攝跳舞短片上傳社群平台,如今已蔚為風潮。事實上做為一種身體活動,跳舞帶來的好處或許不比其他傳統運動要差!《Sports Medicine》最新刊載研究指出,持續6週的舞蹈活動,可以提升受試者的心理與認知功能方面的健康。
長期睡眠時間不足,也會影響我們的認知功能、情緒和身體健康,黃軒表示,有研究發現,有睡前拖延症的人,學業成績通常都不太好,這和白天疲勞感加重有關。不想再熬夜 4方法改善睡前拖延症包括:1.避免睡前使用電子螢幕,減少藍光的暴露,因為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2.每天在同一時間上床和起床,即使在周末或假期也是如此。3.在睡前至少兩小時內避免咖啡因和酒精。4.在睡前創造一個放鬆的環境,例如關掉燈光、播放舒緩的音樂或閱讀一本書。
一對一情緒教練過程中發現,不少孩子從國小、國中開始補習,出現感覺「人生很沒有意義」等早期憂鬱症徵兆,而家長未必能從外表瞭解孩子真實的內心想法。長期壓力累積就有如高溫壓力鍋,一旦爆發對自身或他人所造成的傷害恐難以預估,從兒少年齡層大概區分,幼稚園孩子較容易面臨分離焦慮和交友問題,也可能在群體活動中用不適當的方式吸引注力;小學階段除了交友問題,也可能面臨無法為自己發聲或同儕霸凌困境;國中之後則以課業壓力、尋找自我學習動力等課題更常見。
一名兒童保護服務辦公室負責人一天早上醒來獲悉,他們輔導的一名母親前晚殺了自己的小孩,然後自殺。這是他們遇過最可怕的意外。他急忙著裝去上班,專注在眼前最重要的事,亦即在接下來數小時先放下自己的情緒,專心協助員工處理他們的情緒。
了解別人心裡在想些什麼,是我們社交世界的一項重要技能,能讓我們的人際互動更加順暢。我們不斷推測他人的體驗,將我們的猜測迂迴地運用到互動當中。情緒同理心可說又快又有力─我們立刻感受到身邊的人是喜悅或悲傷。
今年1月13日(六)適逢正副總統、立委與政黨「三合一」選舉,若過度擔憂自己支持的候選人落選,可能要注意壓力與焦慮感「爆棚」的前兆?楊聰才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曾受訪表示,此前診間確實有一名「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患者,因選舉之故而使其病情惡化。
慮病症(hypochondriasis)也被稱為「健康焦慮症」,是指對於疾病感到過度焦慮,病人會過度焦慮自己自身的疾病,不時擔心自己是否生病,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可能症狀。患者即使經過醫學檢查或醫師診斷正常,仍堅信自己罹患上某種嚴重疾病,影響到正常生活與社交活動。
「正向思考」與「樂觀態度」往往與成功的人生連結在一起。但事實是否真為如此?《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最新研究稱,隨時展現樂觀的態度,反而使其成為一種「毒雞湯」,除了可能使個人認知功能下降,更與糟糕的財務狀況、較低的責任心有關。
成人體內約有100萬億細菌,其中高達8至9成存活於腸道內。近年來,腸道菌群對於調節免疫系統、神經系統發育的作用已逐漸明瞭,亦有研究指出腸道菌群失調與神經精神系統疾病,包括重度焦慮症、憂鬱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巴金森氏症、思覺失調症有關。
「腦霧」(Brain fog)在臨床上並非指稱特定疾病,而是形容大腦運作受到疾病、感染或各種生理因素影響,出現思考速度變慢、大腦反應減緩等情況。近年研究指出,隨著年齡增長,腦霧也可能是女性更年期相關症狀,且與更年期後雌激素分泌減少有關。
不少女性每個月深受「經痛」問題所困擾,甚至因此變得虛弱、無法專注於工作、家庭或個人活動上。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指出,經期前、中、後採取不同的飲食方式,不僅有助於減緩經痛不適,也有望改善水腫、代謝變差等惱人的問題。
別再將喜歡說冷笑話、諧音笑話的親友視為「氣氛破壞者」!事實上冷笑話的魅力少有人能抗拒,甚至能使聆聽笑話者成為「更好的人」?專家指出,「老爹笑話」(Dad Jokes)有助於提升孩童的人際互動能力、並在潛意識中教導孩童如何應對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