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敏感人格是什麼? 與亞斯伯格症有何差異? 專家:善用高敏感更能發光發熱
近年經由媒體、出版刊物廣泛報導,「高敏感人格」成為社群熱門議題,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屬於「高敏感人格」或是有潛在的「亞斯伯格症」,可能導致課業、社交生活困難,甚至影響未來職涯發展。
近年經由媒體、出版刊物廣泛報導,「高敏感人格」成為社群熱門議題,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屬於「高敏感人格」或是有潛在的「亞斯伯格症」,可能導致課業、社交生活困難,甚至影響未來職涯發展。
失眠已然成為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患有睡眠障礙問題者,夜裡易出現難以入眠、白天沒精神的狀況,造成身體不適、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下降,甚至憂鬱與焦慮等問題。不少人甚至為此依賴助眠藥品,但卻又得面臨上癮、沒辦法停藥等窘境。另外,安眠藥物的機轉作用等於讓大腦「強制關機」,不僅對於深層睡眠品質的提升幫助有限,更不會重新啟動身體的「自我修復」功能。更重要的是,特定藥物並不適合肝功能不佳者、孕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等族群 。刊載於《神經科學》(Neuroscience) 的動物試驗證實,番紅花萃取物中的「番紅花酸」(trans-crocetin)物質,能夠抑制大鼠大腦中的「麩胺酸」(為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神經傳遞物質)傳遞,幫助放鬆神經,從而達到提升睡眠和組織修復的效果。
新北市傳出疑似幼兒園餵給孩童「巴比妥」,引發國人關注巴比妥類的用藥安全議題。根據食藥署最新統計報告,目前臺灣有15張巴比妥類藥物獲得藥品許可證,其中,第三級管制藥品許可證皆已切結不得生產,第四級管制藥品目前共有6張藥證,主要為含phenobarbital單方藥品,適應症為癲癇。
新北市傳出幼兒園餵藥事件,目前已有8名孩童被驗出體內含有管制藥物「巴比妥」成份殘留。根據食藥署公開資訊,巴比妥酸鹽類(Barbiturates)這類藥物會抑制中樞神經,造成意識障礙,偶爾有欣快感。
近日新北市某間幼兒園,傳出有教師對園內孩童餵食不明藥物,經有關單位證實該藥物中含有「巴比妥類」(Barbiturates)與「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等管制藥物成分。消息一出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有關單位也正追查教師獲取管制藥物的途徑為何。
國人關注兒童被不當餵食巴比妥類藥物事件,小兒神經科醫師蔡文心發文指出,目前學童被檢驗出的藥物中,包括Phenobarbital及benzodiazepem(簡稱BZD),是小兒神經科醫師針對特定罹患癲癇的孩童才會開立的處方藥物,非癲癇的孩子不會使用。服用Phenobarbital期間更須定期監測血中濃度,避免藥物濃度過低而失去治療效果,或是濃度過高產生不良副作用。
近期「性騷擾」的議題甚囂塵上,不少受害女性不但沒有受到上級的庇護,反而得主動對加害者委曲求全,使不少民眾開始關心性自主權的相關議題。性騷擾行為並非只是「無傷大雅」的小動作!已有不少文獻指出,經歷過性騷擾行為與受害者的自信心下降、壓力增加、疲勞或睡眠問題,甚至是輕生意念有關。
如果近期頻頻失眠,先別急著服用治療藥物,首先應該釐清自己是哪種「失眠型態」!刊載於權威期刊《Lancet》的研究,分析4,322名受試者的睡眠狀態後發現,其失眠型態可分為5個亞型,每種亞型需要接受的治療可能不盡相同,並非一味地服用失眠藥物,就一定能夠改善失眠。
皮膚莫名紅癢、或是自覺呼吸經常有異狀,卻不是喉嚨痛導致、甚至近日頻繁感冒、拉肚子,偶爾全身上下這裡痠那裡痛實際上都是身體在發送發炎的「求救信號」?余朱青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上述時不時出現的小毛病,都有可能是身體發炎的警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