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癲癇不會開立巴比妥類藥物! 小兒神經科醫師:3種戒斷症狀出現快就醫
國人關注兒童被不當餵食巴比妥類藥物事件,小兒神經科醫師蔡文心發文指出,目前學童被檢驗出的藥物中,包括Phenobarbital及benzodiazepem(簡稱BZD),是小兒神經科醫師針對特定罹患癲癇的孩童才會開立的處方藥物,非癲癇的孩子不會使用。服用Phenobarbital期間更須定期監測血中濃度,避免藥物濃度過低而失去治療效果,或是濃度過高產生不良副作用。
國人關注兒童被不當餵食巴比妥類藥物事件,小兒神經科醫師蔡文心發文指出,目前學童被檢驗出的藥物中,包括Phenobarbital及benzodiazepem(簡稱BZD),是小兒神經科醫師針對特定罹患癲癇的孩童才會開立的處方藥物,非癲癇的孩子不會使用。服用Phenobarbital期間更須定期監測血中濃度,避免藥物濃度過低而失去治療效果,或是濃度過高產生不良副作用。
近期「性騷擾」的議題甚囂塵上,不少受害女性不但沒有受到上級的庇護,反而得主動對加害者委曲求全,使不少民眾開始關心性自主權的相關議題。性騷擾行為並非只是「無傷大雅」的小動作!已有不少文獻指出,經歷過性騷擾行為與受害者的自信心下降、壓力增加、疲勞或睡眠問題,甚至是輕生意念有關。
如果近期頻頻失眠,先別急著服用治療藥物,首先應該釐清自己是哪種「失眠型態」!刊載於權威期刊《Lancet》的研究,分析4,322名受試者的睡眠狀態後發現,其失眠型態可分為5個亞型,每種亞型需要接受的治療可能不盡相同,並非一味地服用失眠藥物,就一定能夠改善失眠。
皮膚莫名紅癢、或是自覺呼吸經常有異狀,卻不是喉嚨痛導致、甚至近日頻繁感冒、拉肚子,偶爾全身上下這裡痠那裡痛實際上都是身體在發送發炎的「求救信號」?余朱青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指出,上述時不時出現的小毛病,都有可能是身體發炎的警訊之一。
身為社會新鮮人的王小姐,本就容易緊張、焦慮,就學期間就時常有睡不好的問題。殊不知出社會後工作壓力大,睡眠障礙日益加劇,有時還得服用鎮定劑才能好好入睡。該患者為了找出自己睡眠不佳的原因而就醫,才發現影響睡眠的最大關鍵是「低甲基化」。
攝取過多的油炸飲食,影響的恐怕不只有身材,甚至還會造成憂鬱症的風險增加?近期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證實,油炸物的攝取與焦慮、憂鬱風險有顯著的關聯。研究認為,這種現象可能與油炸物中的化學物質「丙烯酰胺」(Acrylamide)有關。
不少年輕族群下班或放學後,就此徜徉在社群媒體的世界中,智慧型手機不曾離身。這種被動接觸大量資訊的狀態,可能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研究表明,毫無節制地瀏覽社群內容,與焦慮症、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患病率增加有關。
近日自覺身體「怪怪的」,去醫院檢查卻沒有診斷出任何異常,且於假期、放鬆狀態時,身體的異常感就會自動消失。若民眾遇到類似的狀況,需要注意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警訊!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分析,自律神經失調者經常會自覺大病沒有、小病不斷,並合併有「渾身不對勁」的感受。
音樂不僅能作為一種嗜好,與醫療措施相互配合,竟能讓藥物的藥效變得更好?《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研究顯示,音樂的聆聽與鑑賞已知可改善情緒、促進心理健康;而單純聆聽音樂的行為,或許有助於增加化療藥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