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減重白忙一場! 一檢查是「1疾病」害慘她 治療後3個月竟瘦X公斤
一名35歲女性經過兩年嘗試168斷食、運動和減重藥物後,體重不僅未減反而持續增加。經醫師診斷後發現,她罹患「代謝症候群」合併「甲狀腺機能低下」。治療甲狀腺問題後,輔以減重藥物,短短三個月成功減重六公斤。醫師提醒,超過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面臨代謝症候群風險,這不僅增加三高的機率,還影響心理健康。正確體重管理、均衡飲食和適當運動是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關鍵。
一名35歲女性經過兩年嘗試168斷食、運動和減重藥物後,體重不僅未減反而持續增加。經醫師診斷後發現,她罹患「代謝症候群」合併「甲狀腺機能低下」。治療甲狀腺問題後,輔以減重藥物,短短三個月成功減重六公斤。醫師提醒,超過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面臨代謝症候群風險,這不僅增加三高的機率,還影響心理健康。正確體重管理、均衡飲食和適當運動是預防代謝症候群的關鍵。
糖胖症年輕患者增加,合併肥胖症的糖尿病患者風險更高,心血管、腎臟及神經併發症風險比單純糖尿病患者更大。新竹台大醫院范綱志主任強調,糖胖症患者應從體重控制與血糖管理2方面入手,並使用個人化藥物治療和生活型態調整。患者可通過連續葡萄糖監測了解飲食和運動對血糖的影響,積極減重有機會逆轉糖尿病,減少藥物依賴並提升生活品質。
父親節除了慶祝外,更應關心父親健康。國泰綜合醫院郭惠伶醫師建議,男性可通過養成以下6大習慣來提升健康狀況:戒菸、限制飲酒、體重控制、控制三高、規律運動和正常作息。此外,定期健康檢查和積極控制慢性病也至關重要,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問題。
隨著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長者是否能邁向「健康老」,已然成為重要的公衛議題。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個體的預期壽命長短與否,事實上可從身體各部位看出端倪。若年紀輕輕身體就已出現顯著的負面變化,要注意健康狀態恐怕已悄悄亮起紅燈,需要開始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
上班族、久坐族要注意!如果「腰圍」數值開始不受控地成長,可能與預期壽命的減損有關。重症醫學專家黃軒醫師於社群貼文指出,腰圍是衡量人體肥胖程度、內臟脂肪堆積的重要指標;近年來有研究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腰圍和壽命之間存在有密切的關係。
學界對於最適合減重的運動時間尚未有定論,不過近期發表於《Obesity》期刊的文獻,支持「早晨運動」可能是最有利於瘦身的時間區段。研究結果顯示,在早晨7-9點進行「中高強度運動」(MVPA),體重指數(BMI)與腰圍明顯小於其他時段運動者。
造成減肥頻頻失敗的根本原因,其實不是「控制不了嘴巴」,而是大腦受損導致口腹之慾無法被滿足?權威科學期刊《Nature》近期刊載的研究稱,大腦中2處的連結變弱或中斷,與受試者體重指數(BMI)增加有顯著的關聯性。
「夜貓子」會比習慣早起的人更短命嗎?《Chronobiology International》近期發布的一項研究指出,較晚就寢者相較早早就入睡的族群,死亡風險確實可能增加;潛在原因可能是吸菸、酗酒等壞習慣所導致。最晚睡者與較早就寢者相比,死亡風險可能高出21%。
肥胖是健康大敵,全球成人體重超重或有肥胖問題超過14億,而肥胖族群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的風險較高,對於無法控制食慾難以忌口的族群,是否有非外科手術的減重方法? 明義診所方冠傑醫師指出,高風險族群減重5-10%,有助於延緩或預防糖尿病及其他肥胖相關疾病問題,不過臨床上的確不少病人有著減重困擾,從事各項方法也難以控制體重,當中部份患者可以考慮接受「胃內水球置入術」來改善。
著名廣告「喝咖啡、吃甜食又讓人胃食道逆流」,簡單明瞭的廣告詞深植人心。而不少台灣民眾確實深受「火燒心」症狀所困擾;據統計,台灣胃食道逆流盛行率約為5%-24.6%,也就是幾乎每4人當中就有1人罹患胃食道逆流,且病例正逐年增加。
免疫力較差的族群,不僅容易生病,在擇偶市場上被挑選的機率也較低?刊載於《Adaptive Human Behavior and Physiology》的研究指稱,個人免疫系統的強弱,與作為伴侶的自我感知價值高低有關;自我感知價值越低落者,越認為自己難以擇偶、或在擇偶市場中無法佔得優勢。
「肥胖」問題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蔡明劼醫師於社群列舉《Obesity》研究指出,肥胖狀況可藉由生理、心理層面劃分出「4大體質」。該研究招募450位肥胖者進行試驗,針對其飲食型態(飢餓感、飽足感、胃排空)、享樂進食、基礎代謝率等各方面進行評估。最後,研究人員將肥胖者分為4種表型,並且提供相應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