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維他命C補身體 當心「腎結石」風險暴增! 營養師示警:一天勿超過XX毫克
鈣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不僅有助鞏固骨骼健康,也負責神經傳導、荷爾蒙分泌等生理運作。不過,近日卻有網路傳言指稱,食用高鈣食物會導致「腎結石」的風險,該傳聞是否為真?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澄清,確實有不少民眾存有迷思,認為「鈣質就是石頭」,而補充鈣質會使腎結石的病情惡化。事實上足夠的鈣質反而可以降低人體腸道對草酸的吸收、有助減少腎結石發作,呼籲民眾切勿抱持錯誤迷思。
鈣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不僅有助鞏固骨骼健康,也負責神經傳導、荷爾蒙分泌等生理運作。不過,近日卻有網路傳言指稱,食用高鈣食物會導致「腎結石」的風險,該傳聞是否為真?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澄清,確實有不少民眾存有迷思,認為「鈣質就是石頭」,而補充鈣質會使腎結石的病情惡化。事實上足夠的鈣質反而可以降低人體腸道對草酸的吸收、有助減少腎結石發作,呼籲民眾切勿抱持錯誤迷思。
「168斷食」等間歇性斷食法,因容易執行的特性廣受減重者的青睞。不過,間歇性斷食是否真為最佳的減重策略?《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期所發布的最新研究指稱,減少每日總熱量攝取的「熱量限制飲食」,或許是更為有效的體重管理策略。
根據109年癌登資料顯示,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人數為1萬982人;與108年相比,發生人數及發生率皆呈下降趨勢。110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也指出,有12,035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位居我國主要死因第10位,死亡人數為4,065人,肝癌更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970人。
不少人經由養寵物得到心靈的慰藉,而經常摸「毛小孩」也被視為療癒身心的一種方式。事實上經由科學證實,養寵物確實對人類的大腦有正向的益處!《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研究表明,飼養動物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失智風險,甚至表現出更好的認知能力。
相信大家都知道「狼吞虎嚥」的飲食習慣,非常不利人體的消化健康與體重控制。早在十幾年前就有研究發現進食速度過快,可能會促使人們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吃下更多食物量與熱量,進而導致體重增加。相反地,減緩進食速度將有利於人體的消化與飲食控制,其所帶來的好處包含減少食物的攝取量、增加飽足感與協助體重管理等。基於這樣的概念,許多學者致力於尋找會改變進食速度的影響因子,希望藉此協助人們更有效地進行體重控制。
強烈的「使命感」能夠讓人活得更久?生活過得漫無目的可能需要改變一下生活方式!根據《Preventative Medicine》的最新研究指出,無論是受到強烈的使命感或微小的目標驅使,可能有助於預期壽命的增加,且該影響無論種族、性別與居住地。
究竟該在早晨或晚間運動,才能對身體健康的效益最大?一直是學界亟欲釐清的問題。如今刊載於《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的最新研究指稱,早上8點至11點的運動行為,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風險效益最大,且無論種族、性別與年齡,都能看見清晨鍛鍊對心血管健康的好處。
現代人健康意識提升,深知內臟脂肪會產生許多健康問題,除了熟知的「脂肪肝」以外,還有「脂肪胰」的問題同樣不能輕忽。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表示,脂肪胰是近幾年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與代謝症候群有高度相關性。一旦罹患脂肪胰,未來出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可能隨之上升。
台灣成人過重、肥胖比例不斷上升,根據2020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18歲以上國人過重比例已超過50%,近1000萬成人面臨「體重危機」!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燦宏醫師表示,台灣10年後BMI≧30的人口數將突破10%,尤其是代謝差、活動量低的中壯年族群,不只「多吃少動」更合併有壓力性肥胖等複雜成因,體重更易隨年齡「水漲船高」。
間歇性斷食是近年風行的減重方法,不過,斷食效果可能會受時段影響,甚至影響心臟代謝健康?《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2022年8月份登刊一篇研究指出,較早時段的限時飲食」(early time-restricted eating,簡稱eTRE),比起12小時或更長時間內進食,更能有效的達到減輕體重。
炎炎夏日是許多人到海邊戲水、展露身材的季節。隨著社群媒體大行其道,在公開場域展露身材以吸引注目的風氣日漸盛行。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指出,夏季有關身材、瘦身的報導量增加,媒體刊登明星藝人身材議題的呈現角度及隱含訊息,容易使原本就對體態有困擾的人更加焦慮。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大死因,其中有80%可透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包括飲食、運動加以預防。《美國心臟協會》(AHA)近期發佈研究,更新保護心臟健康的七項主要建議,首次納入「睡眠質量」為單獨風險因子,明確提醒睡眠時間會影響心血管健康。該研究發表於重要醫學期刊《Circul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