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

醫曝4大肥胖分類:「這類人」多吃6成熱量才有飽足感!

為何減肥老是失敗? 研究公布「4大肥胖型態」:這類人多吃6成熱量才有飽足感

「肥胖」問題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蔡明劼醫師於社群列舉《Obesity》研究指出,肥胖狀況可藉由生理、心理層面劃分出「4大體質」。該研究招募450位肥胖者進行試驗,針對其飲食型態(飢餓感、飽足感、胃排空)、享樂進食、基礎代謝率等各方面進行評估。最後,研究人員將肥胖者分為4種表型,並且提供相應的對策。

閱讀更多 »
吃高鈣有「腎結石」疑慮? 營養師澄清:不補問題更大! 4族群少吃「1保健食品」

愛吃維他命C補身體 當心「腎結石」風險暴增! 營養師示警:一天勿超過XX毫克

鈣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不僅有助鞏固骨骼健康,也負責神經傳導、荷爾蒙分泌等生理運作。不過,近日卻有網路傳言指稱,食用高鈣食物會導致「腎結石」的風險,該傳聞是否為真?高敏敏營養師於社群貼文澄清,確實有不少民眾存有迷思,認為「鈣質就是石頭」,而補充鈣質會使腎結石的病情惡化。事實上足夠的鈣質反而可以降低人體腸道對草酸的吸收、有助減少腎結石發作,呼籲民眾切勿抱持錯誤迷思。

閱讀更多 »
肝癌有2成由「它」引起! 過年大魚大肉風險增加? 國健署:每3人就有1人得病

過年大吃大喝也會致癌? 肝癌2成風險因「它」而起:每3人就有1人得病

根據109年癌登資料顯示,肝癌為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5位,發生人數為1萬982人;與108年相比,發生人數及發生率皆呈下降趨勢。110年衛福部死因統計資料也指出,有12,035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位居我國主要死因第10位,死亡人數為4,065人,肝癌更高居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死亡人數為7,970人。

閱讀更多 »
用「湯匙」吃飯更難控制飲食?  營養師揭減重眉角:「2種NG行為」別再做

用「湯匙」吃飯更難控制飲食? 營養師揭減重眉角:「2種NG行為」別再做

相信大家都知道「狼吞虎嚥」的飲食習慣,非常不利人體的消化健康與體重控制。早在十幾年前就有研究發現進食速度過快,可能會促使人們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吃下更多食物量與熱量,進而導致體重增加。相反地,減緩進食速度將有利於人體的消化與飲食控制,其所帶來的好處包含減少食物的攝取量、增加飽足感與協助體重管理等。基於這樣的概念,許多學者致力於尋找會改變進食速度的影響因子,希望藉此協助人們更有效地進行體重控制。

閱讀更多 »
上班前先上健身房?  荷蘭研究曝:「早上8-11點」是最佳鍛鍊時機

上班前先上健身房? 荷蘭研究曝:「早上8-11點」是最佳鍛鍊時機

究竟該在早晨或晚間運動,才能對身體健康的效益最大?一直是學界亟欲釐清的問題。如今刊載於《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的最新研究指稱,早上8點至11點的運動行為,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風險效益最大,且無論種族、性別與年齡,都能看見清晨鍛鍊對心血管健康的好處。

閱讀更多 »
比脂肪肝還棘手? 「脂肪胰」影響肝、胰、心3大器官  醫教「1件事」預防

比脂肪肝還棘手? 「脂肪胰」影響肝、胰、心3大器官 醫教「1件事」幫助預防

現代人健康意識提升,深知內臟脂肪會產生許多健康問題,除了熟知的「脂肪肝」以外,還有「脂肪胰」的問題同樣不能輕忽。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表示,脂肪胰是近幾年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與代謝症候群有高度相關性。一旦罹患脂肪胰,未來出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可能隨之上升。

閱讀更多 »
想減肥不應該馬上找健身教練!  醫揭減重失敗3大原因

想減肥不應該馬上找健身教練! 醫揭減重失敗3大原因

台灣成人過重、肥胖比例不斷上升,根據2020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18歲以上國人過重比例已超過50%,近1000萬成人面臨「體重危機」!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燦宏醫師表示,台灣10年後BMI≧30的人口數將突破10%,尤其是代謝差、活動量低的中壯年族群,不只「多吃少動」更合併有壓力性肥胖等複雜成因,體重更易隨年齡「水漲船高」。

閱讀更多 »
JAMA研究:早上7點吃到下午3點  間歇性斷食多瘦2.3公斤

JAMA研究:早上7點吃到下午3點 間歇性斷食多瘦2.3公斤

間歇性斷食是近年風行的減重方法,不過,斷食效果可能會受時段影響,甚至影響心臟代謝健康?《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2022年8月份登刊一篇研究指出,較早時段的限時飲食」(early time-restricted eating,簡稱eTRE),比起12小時或更長時間內進食,更能有效的達到減輕體重。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