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寵物讓大腦「變聰明」? 研究揭飼主變化:「語言記憶」能力竟增加
不少人經由養寵物得到心靈的慰藉,而經常摸「毛小孩」也被視為療癒身心的一種方式。事實上經由科學證實,養寵物確實對人類的大腦有正向的益處!《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研究表明,飼養動物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失智風險,甚至表現出更好的認知能力。
不少人經由養寵物得到心靈的慰藉,而經常摸「毛小孩」也被視為療癒身心的一種方式。事實上經由科學證實,養寵物確實對人類的大腦有正向的益處!《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研究表明,飼養動物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失智風險,甚至表現出更好的認知能力。
相信大家都知道「狼吞虎嚥」的飲食習慣,非常不利人體的消化健康與體重控制。早在十幾年前就有研究發現進食速度過快,可能會促使人們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吃下更多食物量與熱量,進而導致體重增加。相反地,減緩進食速度將有利於人體的消化與飲食控制,其所帶來的好處包含減少食物的攝取量、增加飽足感與協助體重管理等。基於這樣的概念,許多學者致力於尋找會改變進食速度的影響因子,希望藉此協助人們更有效地進行體重控制。
強烈的「使命感」能夠讓人活得更久?生活過得漫無目的可能需要改變一下生活方式!根據《Preventative Medicine》的最新研究指出,無論是受到強烈的使命感或微小的目標驅使,可能有助於預期壽命的增加,且該影響無論種族、性別與居住地。
究竟該在早晨或晚間運動,才能對身體健康的效益最大?一直是學界亟欲釐清的問題。如今刊載於《歐洲預防心臟病學期刊》的最新研究指稱,早上8點至11點的運動行為,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與中風的風險效益最大,且無論種族、性別與年齡,都能看見清晨鍛鍊對心血管健康的好處。
現代人健康意識提升,深知內臟脂肪會產生許多健康問題,除了熟知的「脂肪肝」以外,還有「脂肪胰」的問題同樣不能輕忽。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表示,脂肪胰是近幾年醫學界關注的焦點,與代謝症候群有高度相關性。一旦罹患脂肪胰,未來出現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亦可能隨之上升。
《要瘦,就健康瘦一輩子》是高敏敏繼《高敏敏教你這樣吃營養好》後,睽違再出版的第四本營養學書,推出受到知名作家吳淡如、人氣中醫師陳峙嘉、網紅作家崴爺、減重醫師蕭捷健等專業人士的大力推薦,更獲得誠品書店排行榜前十名、博客來前五名的殊榮。
台灣成人過重、肥胖比例不斷上升,根據2020年健康促進統計年報,18歲以上國人過重比例已超過50%,近1000萬成人面臨「體重危機」!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燦宏醫師表示,台灣10年後BMI≧30的人口數將突破10%,尤其是代謝差、活動量低的中壯年族群,不只「多吃少動」更合併有壓力性肥胖等複雜成因,體重更易隨年齡「水漲船高」。
間歇性斷食是近年風行的減重方法,不過,斷食效果可能會受時段影響,甚至影響心臟代謝健康?《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2022年8月份登刊一篇研究指出,較早時段的限時飲食」(early time-restricted eating,簡稱eTRE),比起12小時或更長時間內進食,更能有效的達到減輕體重。
炎炎夏日是許多人到海邊戲水、展露身材的季節。隨著社群媒體大行其道,在公開場域展露身材以吸引注目的風氣日漸盛行。四季心心理諮商所所長蘇琮祺心理師指出,夏季有關身材、瘦身的報導量增加,媒體刊登明星藝人身材議題的呈現角度及隱含訊息,容易使原本就對體態有困擾的人更加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