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疼痛是「跑者膝」嗎? 膝蓋疼痛病因大不同 2運動更易引發臏骨肌腱炎
國人慢跑風氣逐漸興盛,坊間不少人都有「跑者膝」的疼痛問題。吳易澄醫師解釋,「跑者膝」算是俗稱,通常是進行跑步訓練累積耗損到一定程度,造成結構性上的損傷,或是因為肌力不平衡導致部位壓力增強而造成運動傷害,包括髂脛束症候群、髕骨股骨症候群或臏骨肌腱炎都屬於跑者膝的情況。
國人慢跑風氣逐漸興盛,坊間不少人都有「跑者膝」的疼痛問題。吳易澄醫師解釋,「跑者膝」算是俗稱,通常是進行跑步訓練累積耗損到一定程度,造成結構性上的損傷,或是因為肌力不平衡導致部位壓力增強而造成運動傷害,包括髂脛束症候群、髕骨股骨症候群或臏骨肌腱炎都屬於跑者膝的情況。
「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一旦未妥善治療控制,可能造成器官損壞、衰竭甚至失能。新光醫院病房主任陳冠任醫師在社群發文指出,一名57歲女性雖然知道自己患有三高,因為沒有不適症狀而自行停藥,近期腦出血而左邊癱瘓無法活動。
糖尿病是當代社會最重要的代謝性疾病之一,預計在2045年全球將有7.8億人發生糖尿病(people with diabetes)。糖尿病與高血糖不只增加死亡風險,更會升高大、小血管病變,併發心臟病、中風、腎病變、眼病變、周邊神經病變、與周邊動脈疾病導致截肢 。
不熬夜、不喝酒,飲食也清淡不油膩,即使維持如「健康模範生」般的日常作息,還是可能有罹患「脂肪肝」?聯欣診所李亮儀營養師表示,脂肪肝的成因複雜,除了肥胖、酒精等因素外,藥物、感染更是一大原因。
「久坐」其實是最傷害心臟健康的行為?根據國健署指出,個人處於坐或躺著的狀態、連續6小時以上便符合久坐定義。歐洲心臟學會(ESC)出版品《歐洲心臟期刊》(EHJ)近期刊載文獻指稱,「中等強度運動」對於心臟健康的改善最為顯著。
受到大陸冷氣團影響,近日台灣全島轉為乾冷狀態,雖然白天中午最高溫可達20度,但日夜溫差劇烈,入夜後中部以北地區最低溫可達11度;民眾需特別注意劇烈溫差導致心血管風險上升。國泰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玠宇指出,腦中風及心肌梗塞易在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劇烈時發生。
「高血壓」素有沉默殺手稱號,根據衛福部資料,國人因高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死亡,分別為十大死因的第2位、第4位及第6位。且高血壓並非長者專利,不少年輕族群因不健康的生活型態,高血壓的患病人口亦有逐年增加。
隨著疫情逐漸解封,運動人口也逐漸增加,尤其是登山運動已成為熱門選擇。然而,登山過程中伴隨海拔漸升,環境條件也隨之改變,包括低氣壓、低溫、低濕度、高紫外線等。尤其低氣壓可能導致空氣中氧氣含量減少,造成高山症狀。
學界對於最適合減重的運動時間尚未有定論,不過近期發表於《Obesity》期刊的文獻,支持「早晨運動」可能是最有利於瘦身的時間區段。研究結果顯示,在早晨7-9點進行「中高強度運動」(MVPA),體重指數(BMI)與腰圍明顯小於其他時段運動者。
採取跑步時的「心率高低」,與運動後的訓練效果息息相關?據了解,心率的高低可以衡量個人在運動過程中的鍛鍊程度;而透過追蹤心率,也有助於人們在最大限度下實現減重或健身目標。
雖然疫情下降,但近期許多人再次出現「二度確診」,二度確診通常以哪些症狀較常見?通常與第一次確診是否有差異?二度確診COVID-19可能產生的症狀,取決於先前感染的嚴重程度、所涉及的病毒種類變異和人的免疫反應等因素。COVID-19的再次感染常見症狀可能包括:發燒、咳嗽、氣短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酸痛、頭痛、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腫痛、鼻塞或流鼻涕、噁心或嘔吐、腹瀉。
近年國人路跑風氣興盛,不少人擔心經常跑步可能容易發生「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一般是指腳掌到腳跟的扇形結締組織,從腳跟延伸到五個腳趾。引發足底筋膜炎的原因,普遍認為與過度使用、肥胖、脂肪墊因年紀退化萎縮、足弓異常且穿著不適當鞋子有關。但若從人體結構的動作分析,核心不足也可能與足底筋膜發炎疼痛有關。